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
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
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
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
列传第七十五》,有删节)
4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就:就职。
B
.赴调,知天长县。 知:主持、管理。
C
.请悉以赋民。 赋:征税。
D
.不伪辞色悦人 悦:取悦。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包拯“
性峭直”
的一组是(3
分)( )
①
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 ②
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
③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 ④
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⑤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⑥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6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包拯为人至孝,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予知县官职,因为父母亲纪都大了,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B
.包拯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在端州为官没拿一块端砚回家。虽然地位高贵,但吃穿用度也跟他是百姓时一样。他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警戒他们不许贪赃枉法。
C
.包拯关注民生,兴利除弊。他请求把用来牧马的民田还给百姓耕种;改革解州危害百姓的盐法,请求进行通商贸易。
D
.包拯刚毅正直,不畏权贵。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7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5
分)
译文:
(2
)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5
分)
译文:
【答案】
4
.C
5
.B
6
.D
7
.
⑴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⑵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07874.html
相关阅读:《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及答案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阅读答案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赠卖松人》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