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数学课堂中设问“度”的把握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作者:佚名

  

  摘要:“设问”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用得最多,最熟悉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问,来设置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发问还是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就是因为把握不好“度“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时度、角度、难度、梯度、密度、广度、跨度和量度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体现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课堂设问就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要使“设问”成为一种课堂艺术,则必须正确、灵活地把握设问的“度”,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时度、角度、难度、梯度、密度、广度、跨度和量度八个方面启迪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由已知导向未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飞跃.

  

  【时度】

  

  要想使一节数学课取得成功,问题设置的时机应该恰到好处.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的.因此,只有把握好设问时机,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何谓好的时机,主要表现在:当学生正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的时候;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当学生心情振奋,学习热情高涨时;当讲到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当讲到知识的规律处时;当讲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处时;这时如果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角度】

  

  问题的设置也应该注意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角度选得好,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这样才能引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时如果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就十分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问题的设置要从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

  

  【难度】

  

  设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知识智力的双重飞跃,实现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设置的问题应该有恰当的难度,如果问题过浅过易,虽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如果问题太难,学生答不出,就不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深浅适度,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未知到已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通常以中等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的难易程度为主,掌握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则.而且问题的设置应该具体一些.

  

  【梯度】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问题的设置应该符合学生的由感性到理性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而不应该是突兀的,硬逼的随口便问.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设置一些辅垫性的问题,搭“桥”、铺“路”,帮助学生起跳,特别是对新提出的一些数学问题,应该先重温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仔细地观察、联想、推理,教师加以诱导,并适时做必要铺垫,层层地加深以至完全理解掌握.从而激发起钻研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方法.

  

  【密度】

  

  课堂提问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启发式教学的推进,大部分是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或对问题做出反映来实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提问越多越好,有的老师的课堂提问象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有的一节课多达30多个设问,这样高密度的提问,不仅设问的质量难以保证,就连思考的时间也谈不上,更不用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了.不仅如此,提问密度过高,有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容易使教师处于课堂表演的中心;二是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依赖性,最终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所以课堂提问的次数要适度,不能太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当然,如果一节课没有提问或提问过少,也同样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广度】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问必须面向班级学生的大多数.因此,设问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得以回答,在某些情况下,可通过适当增加问题的梯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也可变更问题的角度,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问题的广度,特别对于一些较复杂或很有挖掘空间的问题,增加广度,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乃至降低问题的难度,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思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跨度】

  

  如果从纵向上说,问题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难度,那么,从横向上看,问题的设置就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设置问题时既要紧扣住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又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点”上的信息量(难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跨度).当然,设置的问题也要考虑跨度的大小,跨度过小,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如果跨度太大,由于学生不可能立即想起许多有关知识而难以作答,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地讲,在新授课中,设置的问题的跨度宜小,而在章节复习时,设置的问题的跨度,可适当加大些.特别在高三总复习时,适当地增加问题的跨度,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量度】

  

  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大体上可分为“基本容量”和“发展性容量”两个方面,“基本容量”,是指根据教学课时对教材分配的基本知识内容,这是课堂教学必须完成的“基本量”;“发展性容量”是指继教材的基本知识后,适当伸展知识内容,探求知识的规律,提高解题技巧、发展能力进行的教学容量,也叫做“调控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环境及学生的情绪制约着他们的积极性,教师的启发引导也对学生的思维起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知识容量时,除根据大纲、教参及教材确定的“基本量”外,应该设置课堂教学知识的“调控量”.在较顺利地完成“基本量”后,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同时教学时间也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对知识延伸和扩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理解知识,总结规律,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当堂课上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高,确保“基本量”的完成,而不应强行延伸.此外,同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不同水平的班级时,应当根据学生实际调整“调控量”,不可千篇一律.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能够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就可以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05999.html

相关阅读: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
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
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