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
归
来
周伟苠
⑴国庆长假,举家游了趟婺源。
⑵从婺源归来,脑海里除了青山、古树、碧水,徽派古村落民居外,总是萦绕着在思口镇延村参观时的那一幕幕场景,我百感交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⑶我们此行婺源,是想远离纷繁的尘世,来到这个万山环抱、古道逶迤、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小憩,获得这方山水的陶冶。
⑷踏进婺源,我们已感受到了这方山水的雄美、瑰丽,体会到这里的毓秀山川,碧水蓝天,旖旎风光。但让我震撼并为之沉重思索的却是那号称“天下最美的乡村之一”的古村落民居和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们。
⑸沿着古石板铺就的街巷,我们走进了延村。这里完整地保存着余庆堂、崇木堂等清代民居
57
幢。
⑹明清时期,婺源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这些商人致富后,不惜重金在家乡修祠堂、建楼院。延村民居正是婺源村落建筑鼎盛时期的缩影。
⑺这里的民居造型考究,规模庞大。可以想象,当致富后的婺源商人相互攀比炫耀,使这些建筑从形态和规模上都表现出乡土村落少见的富贵之气。
⑻无论是祠堂还是民居,都是青石基脚、马头山墙、天井厅廊、水磨青砖门面,门楼砖刻细密精美,这些建筑既渗透着时代的印记,又表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园林化情调。
⑼在一处民居里,我们遇到了刚从田间劳作归来的主人,一个憨厚木讷的中男子,对于我们的到来,他表现出村民特有的淳朴,一边与我们搭话,一边低头侍弄着一筐刚从地里翻出来的红薯。我妻小吴与同伴小梁看到这么新鲜的红薯忍不住问他可不可以卖,他腼腆地笑着说:“可以,钱随便给。”当我摸出
10
元钱递给他时,他竟有点不知所措,随后,主动卷起裤腿扛起一袋红薯,送到我们停在村口的车上。从他身上,我们一点也看不出他祖上的辉煌,看不出他的先人曾经的荣耀和儒商的气息。
⑽在另一处叫承德堂的民居里,我们见到了主人一家。女主人躺在一张木椅里,几个半大的孩子围坐在一张八仙桌前嗑着瓜子。男主人格外热情,炫耀地向我们介绍着他祖先留下来的“百寿”木雕。我们随着他参观,穿过天井,走进黑黑的里屋。现在这里被用做厨房,杂乱地堆放着锅碗瓢盆,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男主人表情陶醉,打着手电筒如数家珍,指指画画向我们介绍“百寿”的精华——里屋门楣上的木雕,一脸的神圣和满足。
⑾我的心咯噔了一下,觉得格外沉重。是的,延村的古建筑是历史的标记,是艺术的结晶,也是婺源人的骄傲。但曾经的辉煌无法掩饰岁月的沧桑,那建筑、那雕刻都明显地刻上了岁月的印记,虽然刻意地修葺,还是显得苍老而又破旧了。
⑿婺源人的祖辈们走出大山,打拼出了曾经的辉煌,而衣锦还乡的他们留下了这些精美建筑的同时,物质的富裕和满足又阻碍了婺源后人物质、精神的升华。
⒀由此,我甚至想起了国人洋洋自得的五千文明史和“四大发明”。婺源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与我们多少曾为之自豪的这些东西又何等相像。躺在前人的功业上吃老本,那就等于落后,那就会没出息!我的心情郁郁而又矛盾着。
⒁本来还要去参观另一古村落——埋坑,一来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细细密密的秋雨,本来就窄窄的乡间小道上又挤满了前来参观的车辆,让我的心情如这乡间小道一般泥泞和拥堵;二来,我们也不忍再重复在思口镇延村的那一幕,于是终于选择了放弃,驱车回婺源县城。
⒂刚上大学的儿子与我有着相同的感受,儿子说,想起延村那两个心安理得沾先贤光的男人,心情也郁郁地凝重。
⒃在返苏的途中,儿子喃喃自语:“走出大山,走出婺源,才有可能超越先人,才会使婺源不至于停留在过去的岁月里。”
(选自《散文百家》
2006
第
2
期,有删节)
1
.第
9
、
10
自然段,作者写了两处民居里的居民生活。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
分)
2
.第
13
自然段,作者说“我的心情郁郁而又矛盾着”。联系上下文,解释“矛盾”的具体含义。(
6
分)
3
.文章既叙述,又抒发感受,请围绕这方面梳理出全文思路,分条陈述。(
5
分)
4
.有人说,可以将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删去。你认为如何?请谈谈你的看法。(
5
分)
参考答案:
1
.①赞美村民特有的淳朴;②说明延村居民现在生活的不富裕(或延村先辈辉煌不再);③表现延村后人对先辈辉煌的满足(或延村后人失去进取心);④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4
分,一点
1
分。)
2
.作者看到了婺源美好的自然和人文风景,应当是心情愉快的;但发现婺源人躺在前人的功业上吃老本,并联想到国人类似的心理和表现,因此又感到很忧伤。(意思对即可。
6
分,一点
2
分。)
3
.①开篇点明文眼——心情不平静;②感受婺源山水的雄美、瑰丽;③参观两处民居,表现主人的生活现状和精神风貌;④表达自己“格外沉重”和“郁郁而又矛盾着”的心情;⑤借儿子“心情也郁郁地凝重”及“喃喃自语”作结,照应开篇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5
分,一点
1
分。)
4
.答案示例:⑴不能删。最后一自然段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儿子的“喃喃自语”,更充分、更直接、更强烈地表达了希望现在的延村居民不能“躺在前人的功业上吃老本”,突出了“走出大山”、“超越先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文章的立意更显豁。⑵可以删。这样是为了让生活画面本身说话,避免将作者思想感情直接说出,使文意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文章已经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和企盼,至此结构完整,表意清楚。(这是一道探究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两种答案,只要答一种,言之成理,言之有序即可。但要结合表达作用及段落乃至全文的主题来组织文字作答。)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02020.html
相关阅读:《路,在没路的地方》阅读答案
高中三年级散文复习阅读:《牡丹的拒绝》阅读答案
散文阅读《李首峰坚守的胡杨》附答案
宗璞《促织,促织!》阅读答案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