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在惠州遇见苏东坡》阅读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散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在惠州遇见苏东坡 谢有顺 ① 有一处地方.我不算熟悉。在我却是常常想起的,那就是 惠州 。它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端.素有 岭南名郡 、 粤东门户 之称,有江,有海,有瀑布山泉, 在惠州遇见苏东坡
谢有顺

有一处地方.我不算熟悉。在我却是常常想起的,那就是——
惠州
。它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端.素有“
岭南名郡”
、“
粤东门户”
之称,有江,有海,有瀑布山泉,还有西湖。我喜欢有水的地方,水多了,人就活得滋润。第一次去惠州,游西湖,湖山相连,想到的不是杭州西湖.也不是福州西湖——
尽管这三大西湖,各有娇媚。我想到的却是苏东坡。

死去了近千还能常被人记起的人,苏东坡是一个。在惠州,东坡遗迹有近二十处,有些是重修的。但天然的景观,我想总还是苏东坡看过的吧?
他住过的白鹤峰,下有东江,上有古树,美不胜收,想当,东坡先生登山远望,江天一色,古树婆娑,人影徘徊,会是怎样的心境?
他大约会想起黄州,醉酒,作诗,终究难以抹去心底的那丝寂寞。“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这是他在黄州时写的诗句,在惠州时.这可能也是常常重复的场景。

苏东坡想“
江海寄余生”
,他的晚,也确实与江海为伴。惠州的水边,就处处留有他的足迹.西湖更是如此。他解囊助修东、西新桥,筑苏堤,一些钱,还是动员弟媳妇捐献的,为此,他自己的犀带,据说也卖了。一个罪官谪居岭南,还能如此心系百姓,为这个“
蛮貊之邦”
增添斯文.也就难怪今天的惠州人会尊他为百世之师了。
④“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确实,地处偏远的惠州,得以名扬天下,总是离不开这些名人的身影。其实,早在唐代,惠州就是“
罪官的流放地”
,宰相张锡、义武军节度使浑镐、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中书舍人崔沆等人,都曾先后谪居惠州。当,惠州人宽待这些名士,他们的后代至今受益。五四时期的老夫子吴虞有诗云,“
英雄若是无儿女,青史河山更寂寥”
。惠州的山水再秀美,若是没有苏东坡的雄才助兴,少了孙中山、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人的革命身姿,怕也是要寂寥、逊色许多的。

或许,好山好水,才能出好人,养好人吧。一个地方,投缘于哪一种生命气质,并非偶然的。城市有城市的气质,山水也有山水的偏好。惠州人的热情、重义,在岭南是有名的。苏东坡有恩于他们,他们纪念他,而似我等一介闲人,踏足惠州,他们照样热情相迎。我后来查找苏东坡抵达惠州后写的第一首诗,发现他记述的也是惠州人的这一特点。那是宋哲宗绍圣元的初冬.苏东坡的船一靠岸,就看到码头上站满了迎接他的人,他不禁感叹:“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他觉得这地方似曾相识.好像梦里来过,要不,怎么连当地的鸡狗都认识他呢?
那么多人出来迎接他,关心他为了何事被贬,此情此景。令他热泪盈眶。苏东坡暮,作有《自题金山画像》一首.词句悲凉:“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念念不忘惠州.当然不仅是因为在西湖孤山上留下了小妾朝云的墓,也非想念桥东那口东坡井,他自然是想起了惠州人.以及自己在那谪居三的温暖时光。

有一次去惠州,朋友笑问,苏东坡在惠州到底吃掉了多少荔枝?
这当然是无法考了。“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有快意,也有留恋。读苏东坡的诗,会发现,他写过很多食物.他讲究吃,这表明他对世俗生活有着难言的热爱,没有一般文人的酸腐。惠州梅菜,东江糯米酒,酿豆腐,罗浮山酥醪菜,百草油,惠阳三黄鸡,大概苏东坡都是吃过的,只是他手头拮据,这些美食,尤其是三黄鸡,怕也无缘常常品尝。何以为证?
手头刚好有一则苏东坡写的家书,里面写到:“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燃,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螫。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
读到这里,我已经口水漫溢了。想当,惠州每天杀一头羊,好肉自然让官老爷们吃了,骨头缝里的肉碎,却被苏东坡吃得香飘千,“
岂复知此味乎”?
东坡肉在杭州西湖边上的楼外楼早已是名莱,惠州人打了多的东坡文化牌,何不也在自己的西湖边做上一道东坡羊骨头肉,渍酒中而食之?
或许惠州的某个小巷里旱已有这道菜了,只是我无口福,至今未能吃到而已。
19
.简述文章第①
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
分)
20
.请说说文章题目“
在惠州遇见苏东坡”
中“
遇见”
一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4
分)
21
.文章的第⑥
段用了大量的文字写了苏东坡在惠州的饮食情况,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4
分)
22
.有人认为本文言犹未尽,请你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为本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并简述这样续写的理由。(
续写的结尾字数不超过50
字)(6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97773.html

相关阅读:宗璞《促织,促织!》阅读答案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阅读答案
散文阅读《李首峰坚守的胡杨》附答案
《路,在没路的地方》阅读答案
高中三年级散文复习阅读:《牡丹的拒绝》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