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麓。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②,云暂开,
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
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③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以上。午憩半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屈曲,尤奇险可畏。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自上蒸之,云五色夺目。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奋登之,则闻钟声、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
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远览宇宙,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使
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
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故安于蒙昧而不进者,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
也。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
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而详览之,以悉得其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
取材于清·罗泽南《游南岳记》)
注释:①南岳: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②诘朝:
次日清晨。③舁者:轿夫。
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
乃攀危
石凌绝顶
危:高
B.
使
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
使:致使
C.
亦将无以极
宇宙之大观
极:穷尽
D.
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
也
画:自我限定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一失足,人莫援以手
一旦不慎跌倒,没有人施以援手
B.
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
所经历的境况,让人恍惚,无法用语言形容
C.
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一眼望去可达万里之远,清清楚楚没有遮挡
D.
为昔贤所曾游者
是从前贤者曾经游览过的地方
10.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作者初至南岳,因遭遇大雨而游兴殆尽,后来历经艰险,奋力前行,终于登临绝顶。
B.
作者一行在上封寺看到云随风翻转、山摇摆晃动的景象,不由心惊目眩,兴奋不已。
C.
作者认为应竭力去追求所能达到的境界,不应安于蒙昧、不思进取,也不能半途而废。
D.
本文前面用
生动的语言写景记事,后面借记游之事阐发道理,
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11
.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
分)
12
.文中说“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意思是说,世间的奥秘,大多隐秘深藏,不能轻易被人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句话带给你的思考。(200
字左右,12
分)
13
.用斜线(
/
)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5
分)
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选自《孔子家语·五仪》)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50212.html
相关阅读:《赠卖松人》阅读答案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阅读答案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