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题(共
16
分)
(一)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二)
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
(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
非我莫能为’
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
安能以身之察察
皎洁的样子 B.
鼓?而去
敲打
C.
下流多谤议
地位卑微,名声不佳 D.
人穷则反本
贫穷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①
渔父莞尔而笑 ②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B.①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②
死生,昼夜事也
C.①
以污辱先人 ②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D.①
圣人不凝滞于物 ②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0.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渔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B.
司马迁在给任安的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
隐忍苟活”
的一片苦衷。
C.
屈原“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但也因此遭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屈原对此事非常忧愤,因而写了《离骚》。
D.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死,一个择生,一个以死明志,一个以生践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42110.html
相关阅读:“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赠卖松人》阅读答案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及答案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