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南省济源市教育局 常亚歌
人类是先有语言,再有文字的。从文字的进化和发展历史来看,文字在民国之前只被社会上层精英所使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拼音的推广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读书识字便成了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情。随着语文教育的普及,语文的阅读功能真的就成为一项人人具备,并使用良好的能力了吗?好像不是。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借助各种工具来弥补自己阅读能力的不足,我们承认,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文化是造成我们阅读理解力大面积滑坡的侧面原因,主要原因却是我们语文教学本身对阅读能力培养不够,训练低效。比如之前有人提及的“语文就是写作”的观念,就是现实教学中的一个重大误区。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个方面,两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范畴早已从单纯的文字拓展至目力所及的光电媒体,面对海量信息,需要调用我们自身的阅读能力,进行快速解读。甚至可以说,正因为阅读培养和训练水平下降,导致了全民阅读能力下降,才造成目前文化低俗产品风靡的怪象。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这种阅读能力是如何培养和训练的呢?是不是把那些所谓的好词、好句勾画出来,反复高声读几遍就可以了呢?是不是让学生背诵几段课文中所谓的优美段落就完成了任务呢?这显然不够。如今,这些少得可怜的阅读训练,在一些学校已经被“语文就是写作”的新思想挤压殆尽,这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笔者曾经看到一种所谓的教学改革,课堂上老师只注重学生机械积累的背诵,只让学生知晓一些所谓的写作概念,对于学生粗劣甚至错误的文本理解却视而不见,并把这种教学改革冠以绝美的名号。我不清楚,这种彻底了断传统语文教育的改革,到底要把学生改往何方?他们原本就很孱弱的阅读理解能力,何时才能被关注,并得以进行科学的训练。
我们承认,写作的难度要高于阅读,但这不能证明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如同识字训练一样简单。
我们都知道四大名著是经典,但有多少人能从这些文字中读出味道来呢?比如说,现在全国正在宣讲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这个报告不算长,如果分解到各个方面,文字会更少,如关于教育方面的,也就是几行字。并且这些文字我们都认识,粗读一遍也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但为什么还需要这么多专家教授、政府官员进行长篇解读呢?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都告诉了我们一个基本常识:阅读不是一件低级的事情,也不是一种孤立的能力,它向上承接着阅读人的生活经历和学养积淀,向下维系着阅读人的表述与运用能力。
我们之所以不爱看文学经典,那是因为我们的阅读积淀和解读能力薄弱,我们之所以需要通过大量的资料来帮助解读国家方针政策,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方针政策出台背后的信息了解甚少。
由此看来,任何文字都不可能把与之相关的信息一股脑地呈现在纸面上,它们呈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决定我们阅读深浅的不是我们看到了什么,而是我们之前拥有了什么。如果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会削弱自己的阅读理解水平,就会成为一个识字的“阅读文盲”,就会在与他人同时阅读一则文字后造成理解和执行时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造成极大的障碍。
所以,只有当我们把阅读当作一个重要的语文学习工具,重新审视,重新定位,并在课堂上予以足够的重视,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依次来提升学生们阅读能力,使之成为与写作一样重要的学习和生活的工具才是正道。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293883.html
相关阅读: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