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倏尔消逝,“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姑娘”也可能是有象征意义的。“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了“姑娘”──理想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诗写的是诗人的一段单相思,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二位一体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雨巷》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隐蔽一些,朦胧一些,设法将真事隐去。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确定的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225047.html
相关阅读: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