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清朝仪征(现在属江苏省)人。登进士第,由编修升詹事,历官就部、兵部、户部、工部的侍郎以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诸省巡抚,还做过湖广、两广、云贵的总督,后官至体竺阁大学士,加太傅。
阮元是清政府的一个大官僚,在政治上没有什么特出的表现,但在学术上会经作出了一些贡献。他历官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无论在朝廷任职或出为地方行政长官的时候,都以提倡学术为己任,如在史馆时倡修《儒林傅》,在广东设立学海堂,在浙江设立诂经精舍,又曾校刊《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书籍。同时,他本人也博览群书,精研经史,以毕生精力从事考古研究工作,在名物训诂方面都有一定的见。他个人的著作有《掣经室集》、《两浙金石志》、《畴人傅》、《广陵诗事》,并辑有《经籍?诂》,是阅读古籍的重要正具书之一。
【题解】
清远峡位于广东省清远县和三水县之间,北江流经这里向南出海。清远峡很窄,而北江上游汇合着源自大岭的侦水和源自湖南省的武水以及由西流注的连水,到了里却只有这一条出路。因此,这里是河床狭而水量大。本文第一段就是介绍荡适坚的形势。
文章第二段探讨了这一形势的由来,提出了“凡水,分流为二者,最易留其一、塞其一”的论点。他先证古籍,举出一些古地理书上都有分流的江水合注湖海的记载;然后,他针对旁人的没有根据的怀疑,以亲身的涉历来证明所书不谬,以及后来找不到分流的缘故。最后拈出主题:“岂可足未于众山之中,而遽断其为无是哉!”也就是反对这些人不经周密的考察,而任意否定前人记载的轻率态度。
本文结构严谨、文笔洗炼,但是文学意味较差,远不及前面的《石钟山记》。
【原文】
?庾岭而南,至清远县,凡南雄、韶州、连州之水,皆汇流;过清远峡,始至三水县,南趋入海。此峡,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峡北有飞来寺,立寺门,与隔岸人可呼而相与语,甚狭也。然而三郡千里之水[1],舍此无由入海。观其曲折夹束贯行之势,亦奇矣。若水舍此别有所由,则此间计惟数十亩平田耳,指寺前叱犊之地[2],谓为古扬帆之地[3],谁其题之?
凡水,分流有二者,最易留其一、塞其一。此峡之上,古无分流,故千古不塞也。又安知古亦有二流,已塞其一而留此一也?“三江”者,《禹贡》所著也,南江在今芜湖以上;《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皆有分江水;岂诳后人耶?今塞耳。或人疑池州、宁国[4]之间皆山,无古江之故道;此未多历地形[5]也。余历地所见清远峡,最狭者有二焉:一则浙江桐庐县之七里洒,一则广东高要县之羚羊峡。此二山,行水[6]之地形,皆与清远等,而羚羊峡过广西一省之水为尤巨。岂可足未茧于众山之中[7],而遽断其为无是哉?
【注释】
[1]三郡千之水:来自上述三地(南雄县、曲江县、连县)、流经千里的江水。
[2]叱犊之地:指有人耕种的地方。叱犊,吆喝耕牛。
[3]扬帆之地:通行船只的河道。
[4]池州:现在安徽省贵池县。宁国:现在安徽省宁国县。
[5]此未多历地形:这是由于(那些人)没有多看看各处的地形。历,经历,见识。
[6]行水:让江河通过。
[7]茧:因行路多而脚上生出硬皮。足未茧于众山之中,意思是说没有到各处山地里去游历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151750.html
相关阅读: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