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品利
《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塑造了以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为主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如何让七年级的学生真正理解人物的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我抓住课文中的三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朗读。
第一处:结合课文的关键词语分析朗读。
课文第11段写韩麦尔先生上课前对全班同学的一番话。语言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表现,要明白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那就得好好揣摩这段文字:“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柔和”和“严肃”这两个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朗读这段话,必须是“柔和”“严肃”的。
那么哪些句子应该是用“柔和”的,哪些词句应该“严肃”的?细读这段话,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用到了三个“我”:“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样的“我”让人觉得已经不是拿着戒尺惩罚学生的严师了,此刻的他让人觉得如此的亲近。这样的柔和里有着老师对学生的亲近,也有着那份殷切的希望……于是我指导学生用柔和的语调读这几句。同时,我也发现这短短的四句话里,就有着三个表时间的词语:“最后一次”“最后一堂”“明天”在一次次地暗示着时间的可贵,强调这节课的不同寻常和它的特殊意义。同时这些词语也照应着课文的标题,字字都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无奈和无助。我指导学生重读这几个表时间的词语,来体会话语的那份严肃,从而奠定了整堂课的情感基调,庄重而严肃,把学生带到下一个环节的情感体验里。
第二处:抓住文中的语气词细读。
文中第18段是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说的话,其中五处用了语气词:“算了吧,时间有的是”“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这些语气词在句子的开头或结尾,更能表现出韩麦尔先生面对国土割让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语气词的表达作用,我先删除掉语气词,让学生把改动过的文字和原文进行对比朗读,从而揣摩语气词给人的情感体会。同时抓住“唉”这个词,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揣摩朗读。学生在朗读中深深体会到了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机会的那种无奈和痛苦之情。同时,这个段落里许多的短句的使用,让语言的节奏更明显,更能体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第三处:抓住句子结构进行细读。
第19段有三个反问句构成的排比句,每句话层层递进,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过去的忏悔和责备:“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为了让学生可以加强语气朗读,我进行了一个变形的板书设计:
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全班齐读)
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水吗?(男生齐读)
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女生齐读)
我呢?(教师读)
这个句式的排列呈现阶梯上升的走向,朗读的顺序由下到上,声音由轻到重,语气逐步得到加强,给人上重下轻的视觉感受,这样的责备一层一层地叠加在韩麦尔先生的心里。通过师生共读、男女生分组读、全班齐读等各种朗读方式,让情感在声音的变化中得到了加强,更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性地体会到人物内心的自责和忏悔。在朗读的基础上,我抓住句末的问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个重重的问号仅仅是印在韩麦尔先生心里吗?还包括哪些人?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结合课文说出是从前镇长、郝叟老头、邮递员……我顺势引导学生补写一段他们的心理描写。这样在丰富的朗读和写作活动中,学生自然就明白了人物的自责和悔恨,是源于内心的那颗爱国心。
著名教师王君曾说:“教师的功力的体现就是要带着学生,在一个或者两三个地方狠狠地砸下去,再砸下去,然后在这个地方开出花儿。”对于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以前我们往往只是关注了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的爱国情怀。其实只要我们静心去品读,这三处的语言描写也是我们发掘的文本资源,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那样:慢慢走,欣赏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115566.html
相关阅读: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