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静雯
清明时节的那场蒙蒙细雨,从先古到如今;端午节的那包浓浓香粽,从扬子江畔漂至脚下每一寸土地;除夕夜里香喷喷的团圆饺子更是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记忆:这,便是我们已传承千年的传统民俗。
儿时的记忆里,哪一年不是充斥着民俗的影子。吃青团、放花灯这样的活动,已经不再只是一种庆祝,更寄托了无数的美好情感。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民俗的节日是不完整的,令人有种索然无趣之感。
然而,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已将西方传统节日视若“珍宝”。在诸如“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日子里大肆庆祝狂欢。而与此同时传统民俗的记忆,正在一点点被蚕食,或者说,当它被冠上“记忆”的名号时,就已经走到了消失的边缘。
思索当下,对传统民俗的珍贵记忆,应该让之在潜移默化中被逐渐稀释还是继续薪火相传,永不忘却?我想,人人都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对传统民俗的漠视很大程度上源自并不真正了解其背后深刻含义。所谓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创造出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它来自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是你我深藏在内心对中华文明的热爱!没有具体的了解和体察,人们就无法明白金桂飘香花满枝桠背后有怎样丰富的人文聚集。
其次,在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社会,人们的潜意识已经将民俗当成是“陈旧”的代名词,在许多人看来,高雅文化是阳春白雪,民俗文化是下里巴人。与民俗的邂逅只是在过节而已,而过节也只不过意味着放假罢了。
的确,西方文化的思想冲击极大,而有些民俗也的确是与如今的生活有些接不上轨,但仅凭此一面就能简单地评断吗?
其实,西方文化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的传统自然也能与之共存,只要寻求到一种合适的方式,寻找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可以和时尚相结合,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如此一来,让传统民俗在保留其深刻含义的同时变得新颖、独具一格,不也很好吗?
总而言之,使民俗真正融入当前社会大环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愿我们能携手共同开启与民俗的一种全新的相知相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112775.html
相关阅读: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