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李之芳,字邺园》阅读答案及翻译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 李之芳,字邺园,山东武定人。顺治四进士,授金华府推官。卓异,擢刑部主事。康熙十二,以兵部侍郎总督浙江军务。会吴三桂反,十三,奏请复标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
题。
李之芳,字邺园,山东武定人。顺治四进士,授金华府推官。卓异,擢刑部主事。康熙十二,以兵部侍郎总督浙江军务。会吴三桂反,十三,奏请复标兵原额,督习枪炮。疏甫上,耿精忠亦叛,遣其将曾养性、白显忠、马九玉数道窥浙,浙大震。之芳檄诸将扼仙霞关,调总兵李荣率副将分道御寇。时上命都统赖塔率师入浙,五月,偕赖塔率满洲兵千、绿旗兵二千、乡勇五百,进驻衢州。众皆谓会城重地,不宣轻委。之芳曰:“
不然。衢踞上游,无衢,是无浙也。今日之事,义无反顾。”
七月,之芳与赖塔阅兵水亭门,率总兵官李荣、副都统瑚图等薄贼垒,军坑西。之芳手执刀督阵,或请少避,之芳曰:“
三军司命在吾,退即为贼乘。今日胜败,即吾死生矣!”
守备程龙怯战,斩以徇。麾众越壕拔栅,败之。遣诸将乘胜复义乌、汤溪、寿昌、淳安、常山、金华石梁、大沟源、东阳等地。诏嘉之芳调度有方。
上知闽中有变,命康亲王撤温州之围取福建,之芳乃建议直捣仙霞关,曰:“
进取之路,不在温、处而在衢。虽九玉死守河西难猝破,然其南江山,西则常山,皆间道可袭。我兵一进,使彼首尾受敌,即河西之垒不能独完。”
王从之芳议。遂进兵大溪滩,复江山,九玉走。欲别取道夺仙霞。诸将受之芳密檄,急据关夹击,其将金应虎等穷蹙降。
王师下福建,临行,之芳启曰:“
王但饬诸军勿虏掠,即长驱入,兵可不血刃也。”
未几精忠降,温、处贼皆溃散。精忠所署置总兵马鹏、汪文生等犹踞玉山、铅山、弋阳、德兴,之芳请会剿。时吴三桂兵寇吉安、袁州,江西兵不能东,乃独遣兵复玉山,文生遁;自白沙关趋德兴,擒鹏;遣郭守金等复铅山、兴安、弋阳、贵溪诸县。上嘉之芳剿贼邻省有功,加兵部尚书衔。
康亲王师将行,遣人问之芳:“
所策固万全乎?”
之芳曰:“
军已发,犹豫则士气沮。”
乃诣王曰:“
虏在吾目中久,明日捷书至矣!”
前军捷书果至,康亲王大喜,以为神。浙乱平,疏请蠲(1)
被兵州县额赋,安辑流亡,甚有威惠。
入为兵部尚书,调吏部。二十六,授文华殿大学士。二十七,御史郭?疏劾大学士明珠,谓内阁票拟②
,皆听明珠指挥,上既罢明珠,并命之芳休致。三十三,卒于家,谥文襄。(
选自《清史稿•
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三十八》,有删节)
【注】①
蠲(juān)
:同“
捐”
,免除、去掉。②
票拟:指对中央、地方各衙门及臣僚呈送皇帝的章奏,内阁根据有关法规和典章律例代拟初步处理意见,以备皇帝裁决时参考。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卓异,擢刑部主事 擢:提拔
B
.疏甫上,耿精忠亦叛 甫:刚刚
C
.率总兵官李荣、副都统瑚图等薄贼垒 薄:轻视
D
.乃诣王曰:“
虏在吾目中久,明日捷书至矣!”
诣:到,造访
9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之芳“
善谋”
的一组是( )

众皆谓会城重地,不宜轻委

今日胜败,即吾死生矣

诸将受之芳密檄,急据关夹击。其将金应虎等穷蹙降

王但饬诸军勿虏掠,即长驱入,兵可不血刃也

所策固万全乎

浙乱平,疏请蠲被兵州县额赋,安辑流亡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之芳因为在清顺治四中进士,被任命为浙江金华府推官,后来又因为功劳大,最终官职做到文华殿大学士。
B.
为防备叛乱的耿精忠攻打浙江,李之芳派他的将领曾养性、白显忠等数路保卫浙江,浙江上下对他表示称赞。
C.
李之芳与赖塔带领总兵李荣、副都统瑚图等在坑西与叛军展开激战,李之芳对怯战的守备程龙处以斩刑来严明军纪。
D.
康熙二十七,御史郭?上疏弹劾大学士明珠,认为在内阁票拟时大学士都听从明珠指挥,
李之芳受到牵连,回家休养。
11
.(1)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不然。衢踞上游,无衢,是无浙也。(3
分)

我兵一进,使彼首尾受敌,即河西之垒不能独完。(4
分)
(2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
分)
老子曰:天长,地久。天 地 之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者 以 其 不 自 生 也 故 能 长 生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非 以 其 无 私 邪 故 能 成 其 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078821.html

相关阅读:《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阅读答案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赠卖松人》阅读答案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