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共8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2.史学界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东周以上无信史。也就是说,东周以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这个观点的主要错误在于,研究历史A.局限于文字记载 B.只重视古代神话传说 C.局限于考古研究 D.局限于权威观点3. 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齐威王.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A.强化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扩充疆域 C.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5.史载:“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王室召公?于燕(当时山东、山西是主要农业区)。由此可见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②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③分封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6.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D.周天子重视礼制建设7.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该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C.西周的冶炼业十分落后 D.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 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C.解决权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10.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专制制度动摇 B.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C.分封制的动摇 D.周王至尊地位动摇11.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2.“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服务皇帝为基本准则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同意13.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14.《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1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论文 D.秦简的记述16.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封泥,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些文物最早出现于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元代17.郡县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最早开始实施的 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③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 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④18.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A.定期朝觐秦始皇 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C.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 D.受秦始皇任命 19.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A.节度使 B.御史大夫 C.提刑按察使司 D.刺史20.秦朝形成了丞相制度,秦朝的丞相的具体职责是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③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④名义上掌管兵权,实际上由太尉“掌武事”A.①③④ ? B.①②④ C.①③ ? D.①②③④2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22.《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建诸侯而少其力,少力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主要因为 A.形成中朝机构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C.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 D.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2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A.尚书被中书取代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C.以三公决策,辅佐皇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25.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中的“州官”,其最早的职能是 A.管理地方行政 B.代表中央巡察地方 C.管理地方军事 D.管理地方财政26.右图所示的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分别出现于A.秦朝和西汉B.西汉和东汉C.秦朝和隋唐D.唐朝和宋朝27.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28.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最能反映出 图一 图二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权进一步强化C.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 D.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29.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应考;左榜供汉人(原金朝统治下的汉族、女真等民族)、南人(淮河以南的原南宋境内的人民)应考,乡试、会试考中名单都按民族分配。这表明元朝.科举制度得到最终确立B.选拔人才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区别.统一后重视全面推行汉化政策D.以科举作为协调蒙汉关系的手段.《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A.唐朝中央审议机构是中书省 B.唐朝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C. 唐朝中央执行机构是门下省 D.唐朝中央决策机构是尚书省32.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 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 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33.“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A.推恩令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4.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36.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河北省正定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252146.html
相关阅读: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 历史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块模块考试历史(理
高一年级历史下册暑假作业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