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浙江省茅盾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试卷说明:

历史考生须知:本考卷分试卷I、试卷II和答题卷,其中试卷I为所有考生必做,试卷II实验班考生必做,择优班考生选做,重点班考生不做。试卷I一、单选题(35小题,共70分)1、“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2012年4月4日,这首唱了600年的民谣再次在洪洞县寻根祭祖园祭祖堂前响起(右图)。与这一活动关联最密切的中国古代制度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C、禅让制 D、世袭制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  )。A、定期朝见周天子B、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D、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设立“中朝”制度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5、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①行省制 ②分封制 ③郡县制 ④州郡县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7、“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  )。A、确立三公制B、建立三省制C、废除丞相制 D、设立军机处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俄国9、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对此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言论符合史实的有(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自己决定交多少关税给中国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到中国开厂去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驻军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有人说:“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份 “不堪忍受的‘礼物’”是指不平等的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1、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回(1841年5月30日)辰刻,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该记载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12、“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1840-1842年 B、1894-1895年 C、1937-1945年 D、1946-1949年1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取得了维护国家主权的胜利。确定建立该方针的会议是( ) A、瓦窑堡会议 B、洛川会议 C、 中共七大 D、国民党一大14、“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竞之功。”这是蔡元培悼念一位伟人所撰写的挽联,这位伟人是(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鲁迅15、一位学者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运动——反帝国主义运动…争回我国在青岛的主权;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觉醒。”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卢沟桥事变16、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中国大学生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应该是 A、“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 B、“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 C、“挥动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17、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与这个节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 B、秋收起义C、红军长征 D、南昌起义18、彭真同志将井冈山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A、最早开始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 B、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D、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9、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 A、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为中共成立奠定阶级基础B、中共一大明确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1924年初国民党二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D、遵义会议彻底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中共走向成熟的标志20、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894--1912年处应填写 (  )1894—1912:1921—1935:开天辟地,渐趋成熟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21、美国记者斯诺说:“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秋收起义 B、二万五千里长征C、千里跃进大别山 D、开辟敌后战场22、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之中搜集到下列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将革命进行到底”。请问他们所研究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推翻国民政府 C、抗击日本侵略 D、新民主主义革命23、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标志是(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 三大战役胜利C、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4、20世纪50年代我国运用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的是 ( )①“求同存异的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结盟政策A、 B、C、D、25、下列有关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迎接尼克松 ② 走出日内瓦会场 ③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 会见田中角荣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26、从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到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中俄(苏)之间( )A、由关系恶化到关系友好、由不平等关系到平等关系、由友好结盟到不结盟、由军事到经济合作“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下列三幅“握手”图片所反映的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图1(20世纪50年代初) 图2(20世纪70年代初) 图3(21世纪初)①图1斯大林与毛泽东的握手,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②图2尼克松与毛泽东的握手,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③图3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的握手,表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是指由中国领导创立的,目的在于“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A、联合国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C、上海合作组织D、不结盟运动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30、某学生上网查阅“一国两制”资料时看到很多不同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B、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C、“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解决香港问题提出的D、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31、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没有资格入选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是(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④32、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是在哪位人物当政时期( )A、梭伦 B、克里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查士丁尼33、右图中的阴影表示的是公元2世纪的罗马疆界。在当时的罗马适用的法律是( )A、公民法 B、万民法C、自然法D、十二铜表法34、《十二铜表法》属于习惯法 成文法 公民法 万民法A、 B、 C、 D、35、“罗马帝国一方面吸收了清除形式主义以后的公民法规范,另一方面吸收了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法规,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公民法的规范,其内容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权。”该时期的罗马法( )主要解决经济纠纷和民事纠纷 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使境内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材料一: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诗描述了中日之间哪一年爆发的哪一战役?并列举一位参加这一战役的爱国将领。(3分)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邱逢甲《春愁》(2)指出邱逢甲创作此诗和哪一不平等条约密切相关。(1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与邱浙江省茅盾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221688.html

相关阅读: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高一年级历史下册暑假作业题[1]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块模块考试历史(理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