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河北省邢台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试卷说明:

邢台一中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命题人:尤欣淼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21.湖南省博物馆“凤舞九天”展览展出的王子午铜鼎,铭文中写有“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青铜器多作祭祀礼器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推行 B.宗法制的盛行 C.宗教思想的蔓延 D.冶炼技术的提高22. 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3.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候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候,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候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24. 秦汉时期建立和健全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制度、廷议制度和监察制度。其中廷议制度规定:“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作出决定”。此规定表明秦汉时期A.中央集权制完善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绝对皇权已经形成 D.议会制初步确立25.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D.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26.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27.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28.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29.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弊端日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①考试内容狭隘 ②考试模式僵化 ③能力要求单一 ④考试公平性缺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0. 毛泽东在一首诗里说:“祖龙(指秦始皇)魂死秦犹在,百代皆行秦政治。”毛泽东之所以认为“秦犹在”,是因为A.秦王朝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 B.秦王朝的思想、艺术、文化影响深远C.秦王朝统一中国的伟业永远为后人铭记 D.秦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沿用31. 《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C.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32.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33. 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设立“中朝”、“内朝”制度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34. 西周的政治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5. 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内阁可以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C.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D.明朝内阁大臣已经掌握了决策权36.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37.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38. 《元史百官制》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这充分说明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 B.元代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C.反映了当时民族团结和融合 D.地方机构长官为蒙古人和汉人,掌握实权39. 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A.都符合事实 B.都与史实不符合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40.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强化君主专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41. 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42. 《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干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D.削弱了地方割据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1―10 BCCBD DCBAD 11―20 DDCBA CDBCA 21―30 CDCBB ABCCA31. (1)①机构众多②监察组织严密独立,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系统。③监察官员由中央任免、受中央监察机构直接统领,监察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④制度随皇权不断加强而发展完善。 (2)①监察机构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有利于君主专制。②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治。③机构冗多,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积极消极各一点即可,一点2分,按书上就行) (3)加强反腐倡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精减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等。 (言之有理即可)(要两点) 河北省邢台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235412.html

相关阅读:高一年级历史下册暑假作业题[1]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块模块考试历史(理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 历史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