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化学高考已历经几年了,2010年北京、湖南、陕西、黑龙江、吉林等多省的考生第一次新课标下的化学高考。新课标下的化学高考怎样考?其命题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如果说“出门不问风浪事,如何打得大鱼回”,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新课程化学高考问题深入探究。下面以部分新课标高考地区2010年高考试题为例,就2010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发表一些看法,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研究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化学试题后发现,虽然各地高考在命题方式与考查角度上有所不同,但都严格按照化学考试大纲进行命制,试题都是以容易题、中档题为主,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信度。考题注重考查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突出主干知识,同时兼顾化学学科要求的各种能力,如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等。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市高考题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江苏、广东两省高考题第Ⅱ卷题目情景较新颖,且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个别题目难度较大。
一、命题更凸显对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例1.(2010江苏卷21题)本题包括A、B两小题,分别对应于“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两个选修模块的内容。请选定其中一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B.对硝基甲苯是医药、染料等工业的一种重要有机中间体,它常以浓硝酸为硝化剂,浓硫酸为催化剂,通过甲苯的硝化反应制备。
一种新的制备对硝基甲苯的实验方法是:以发烟硝酸为硝化剂,固体NaHSO4为催化剂(可循环使用),在溶液中,加入乙酸酐(有脱水作用),45℃反应1h 。反应结束后,过滤,滤液分别用5% NaHCO3,溶液、水洗至中性,再经分离提纯得到对硝基甲苯。
(l)上述实验中过滤的目的是 。
(2) 滤液在分液漏斗中洗涤静置后,有机层处于 层(填“上”或'下”);放液时,若发现液体流不下来,其可能原因除分液漏斗活塞堵塞外,还有 。
(3) 下列给出了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对甲苯硝化反应影响的实验结果。
催化剂
n(催化剂)
硝化产物中各种异构体质量分数(%)
总产率(%)
n(甲苯)
对硝基甲苯
邻硝基甲苯
间硝基甲苯
浓H2SO4
1.0
35.6
60.2
4.2
98.0
1.2
36.5
59.5
4.0
99.8
NaHSO4
0.15
44.6
55.1
0.3
98.9
0.25
46.3
52.8
0.9
99.9
0.32
47.9
51.8
0.3
99.9
0.36
45.2
54.2
0.6
99.9
①NaHSO4催化制备对硝基甲苯时,催化剂与甲苯的最佳物质的量之比为 。
②由甲苯硝化得到的各种产物的含量可知,甲苯硝化反应的特点是 。
③与浓硫酸催化甲苯硝化相比,NaHSO4催化甲苯硝化的优点有_ 、 。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物质的性质和制备,同时考查了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能够迅速在表中提取到有用信息,利用信息解决有关问题。
(1)NaHSO4在该反应中作为催化剂,因此反应后过滤的目的是为了回收NaHSO4
(2)该反应是以CCl4 作为有机溶剂,CCl4的密度比水大。故有机层在下层;分液漏斗里的液体放不下来,出了分液漏斗堵塞,还有可能是分液漏斗上口活塞未打开
(3)①从题给数据分析,当催化剂与甲苯的比例为0.32时,总产率最高且对硝基甲苯的含量最高 ②从题给数据可以看出,无论以何种比例反应,产物中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对硝基甲苯和邻硝基甲苯; ③用NaHSO4 做催化剂的优点是在硝化物中对消极甲苯的比例提高、同时催化剂能循环使用。
【答案】(1)回收NaHSO4(2)下 分液漏斗上口塞子未打开(3)①0.32②甲苯硝化主要得到对硝基甲苯和邻硝基甲苯③在硝化产物中对硝基甲苯比例提高 催化剂用量少且能循环使用
【点评】从新课标考区的命题可以看出,新课标下的化学高考更强调知识的分析和运用能力;能力与知识的关系是“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综观近几年来的新课标区高考试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更强调对能力的考查。试题情景新而不脱离基础;思维活又不落俗套;考查能力而不脱离教材;考查素质又不脱离实际。考查的重点、热点、知识点总是在变,这就是“流水的兵”;但对能力的考查确似“铁打的营房”。因此、力争将基础与能力达到最佳结合;在高考场上,你将会 “笔下龙蛇走,卷上锦绣成”。
二、立足课改教材、命题稳中求变
例2.(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宁夏、黑龙江、吉林)27题)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请到答F列问题:
(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 ,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过程中,装置B、C中发生的现象分别是 、 ,这些现象分别说明SO2具有的性质是 和 ;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装置D的目的是探究SO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
(4)尾气可采用 溶液吸收。
【解析】 (1)装置A是实验室制取SO2的发生装置, 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蒸馏烧瓶,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2)A中反应生成的SO2在B中会使KMnO4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SO2+2MnO4-+2H2O==2SO42-+5Mn2++4H+,这说明SO2具有还原性;装置C中生成硫单质,现象为无色溶液出现黄色浑浊,说明SO2又具有氧化性。
(3)SO2还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但SO2的漂白是不稳定的,物质受热会恢复原来的颜色,表现为可逆性。装置D的目的是探究SO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品红溶液褪色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点燃酒精灯加热,溶液恢复红色。
(4)尾气为SO2酸性气体,可用NaOH溶液吸收。
【答案】 (1)蒸馏烧瓶 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2)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无色溶液出现黄色浑浊、还原性和氧化性5SO2+2MnO4-+2H2O==2SO42-+5Mn2++4H+
(3)品红溶液褪色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点燃酒精灯加热,溶液恢复红色 (4)NaOH
【点评】,立足课改教材 命题稳中求变是这几年新课标区又一命题特点,就是题在“书本之外,理在教材之中”。因此,要学好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对新教材要整体深化、具体细化、总体升华;力争明年的高考场上,你“有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
三、实验求活求变、考查思维创新
例3.(2010安徽卷2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制备银镜,并与Fe(NO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
(1)下列有关制备银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边振荡盛有2%的AgNO3溶液的试管,边滴入2%的氨水。至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b.将几滴银氨溶液滴入2 mL乙醛中
c.制备银镜时,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底部加热
d.银氨溶液具有较弱的氧化性
e.在银氨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的pH增大
[提出假设]
假设1:Fe1+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
假设2: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2)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验出Fe3+,验证了假设1成立。请写出Fe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 。
(3)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提示: NO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现象和结论
①
②
……
若银镜消失,假设2成立。
若银镜不消失,假设2不成立。
[思考与交流]
(4)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Fe(NO3)3溶液中的Fe3+和NO都氧化了Ag。
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
【答案】(1)ade (2)Fe3++Ag= Fe2++Ag+ (3)①将银镜在硝酸铜溶液中(4)同意 4Fe3++6H2O+9Ag+3NO3-=4Fe(OH)3+9Ag++3NO
【点评】本题第(1)小题是考查学生实验,最后2小题具有较大的开放度。新课标下的高考时的胜者,不是复制了多少知识与解题方法的考生,而是创造性地使用知识和方法的强者。为此,在练习上,要学会“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错例众评”,这是培养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命题风采依旧、紧扣生产和生活
例4、(2010江苏卷16)钡盐行业生产中排出大量的钡泥[主要含有、、、等]。某主要生产、、的化工厂利用钡泥制取,其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1)酸溶后溶液中,与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2)酸溶时通常控制反应温度不超过70℃,且不使用浓硝酸,
原因是 、 。
(3)该厂结合本厂实际,选用的X为 (填化学式);中和Ⅰ使溶液中 (填离子符号)的浓度减少(中和Ⅰ引起的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
(4)上述流程中洗涤的目的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无机化工流程的分析,此题为化工生产题型,主要考察了化合物性质。(1)Ba(FeO2)2与HNO3反应,生成对应的硝酸盐;(2)控制温度,不用浓硝酸的目的是控制反应速率,防止反应速率过快;同时浓硝酸容易挥发分解;(3)通过产物,结合溶液的酸碱性,选用的X为BaCO3,在I中有Fe3+、H+和Ba2+、NO3-等,加入BaCO3后,能使Fe3+和H+浓度降低;(4)在废渣中有可溶性钡盐,有毒,因此,洗涤的目的是减少可溶性钡盐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 (1)Ba(FeO2)2+8HNO3=Ba(NO3)2+2Fe(NO3)3+4H2O (2)防止反应速度过快 浓HNO3易挥发、分解 (3)BaCO3 Fe3+ H+ (4)减少废渣中可溶性钡盐对环境的污染 (凡合理答案均可)
【点评】综观近几年的大纲区和新课标区的命题,其考查的重点、热点、必考点变化不大,其差异是新课标区更重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性、命题趋向开放性、考查更具灵活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因为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力争给学生一个支点,为的是让他们撬动整个地球”。
五、保持平稳过渡、促进中学课改
例5(2010江苏卷11)下图是一种航天器能量储存系统原理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系统中只存在3种形式的能量转化
B.装置Y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装置X能实现燃料电池的燃料和氧化剂再生
D.装置X、Y形成的子系统能实现物质的零排放,并能实现化学能与电能间的完全转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电化学知识。A项,在该装置系统中,有四种能量转化的关系,即太阳能、电能、化学能和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B项,装置Y为氢氧燃料电池,负极电极反应为H2 -2e- + 2OH- = 2H2O;C项,相当于用光能电解水,产生H2和O2,实现燃料(H2)和氧化剂(O2)的再生;D项,在反应过程中,有能力的损耗和热效应的产生,不可能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完全转化。综上分析可知,本题选C项。
【答案】C
【点评】为了保持平稳过渡,达到“有利于中学课程改革、有利于高校选择人才”的两个有利,命题会 “稳中求变、突显能力”。无论如何,只有勤学、精练、多思,无论高考怎样命题,考场上你都会“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六、重点稳中有变、考点常考常新
例6(2010天津卷6)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
A.图①表示25℃时,用0.1 mol·L-1盐酸滴定20 mL 0.1 mol·L-1 Na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酸体积的变化
B.图②中曲线表示反应2SO2(g) + O2(g) 2SO3(g);ΔH < 0 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
C.图③表示10 mL 0.01 mol·L-1 KMnO4 酸性溶液与过量的0.1 mol·L-1 H2C2O4溶液混合时,n(Mn2+) 随时间的变化
D.图④中a、b曲线分别表示反应CH2=CH2 (g) + H2(g)CH3CH3(g);ΔH< 0使用和未使用催化剂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解析】酸碱中和在接近终点时,pH会发生突变,曲线的斜率会很大,故A错;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关系,故B正确;反应是放热反应,且反应生成的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故反应速率越来越快,C错;反应是放热反应,但图像描述是吸热反应,故D错。
【答案】B
【点评】化学平衡题、氧化还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及有关计算、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新型电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推断、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晶体构型、有机物的推断与合成及实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热量的计算等,即是大纲区考查的重点,也是新课程改革考查的重点。对于这些知识点的考查,都是“形变神不变”。因此,对于新课程的学习,在宏观上要抓规律、编网络;做到整体优化、总体升华;在微观上要具体细化,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各种特定的符号等,都必须要引起注意。这好像是抬头望天与低头看路,不抬头望天,容易迷失方向;不低头看路,又容易摔跤。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速度与时间的赛跑,是智力与能力的竞争。高三的复习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却有规律可循。我们教师要在复习中转变教学观念,研究综合考试的命题思路和特点,正确、高效地引导学生搞好复习,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加强研究,一定会在2011年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72919.html
相关阅读: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5届高三8月月考化学试题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2013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化学
山东省济宁曲阜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2012年第二学期高三化学综合测试题
高三化学第三次月考参考试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