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郡中学局二历史备课组组稿(考试范围: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2)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逋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说法 A.遵循了西周的宗法制度精神实质 B.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2.东晋的孙盛讨论《三国志》与《世语》有关袁绍出兵人数的差异。《三国志》写到:“袁绍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曹操根据地)许。”《世语》则记载:“袁绍仅有步卒五万,骑八千。”孙盛指出:“根据曹操曾对崔琰说,冀州户籍曾有人口三十万,再加上幽、并、青等州,更是不少。袁绍用兵,必然大举出动,所以他出兵十万攻打曹操应属可信。”上述孙盛所说的内容,在历史学中称为 A.叙事 B.考证 C.褒贬 D.史论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4.《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永徽律》首篇《名例律》中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A.尊华鄙夷的思想 B.天朝上国的心态 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 D.农耕文明因包容而发达5.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最早采用铁犁牛耕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工程形成网络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6.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白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扩大行省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地方监察7.明史记载:“夏四月壬寅,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征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材料反映明朝 A.皇权空前强化 B.内阁参与决策 C.内阁统领六部 D.六部之位形同虚设8.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徐致祥认为“变人”之道无他,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因为孟子说过“一正君而国治矣”。下列主张与三人思想一致的是 A“托古改制” B.“变者古今之公理” C.“祖宗之法不可变” D.“中体西用” 9.右图是某展览中的“东汉书信纸”展品.它原衬垫 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据推测为家书的残片。它 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 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下 对该展品的说明和论证,正确的是 A.纸最早发明于东汉 B.东汉时已出现印刷 C.当时造纸术已较成熟 D.展品上的字体是草书10.“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备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对这个方案理解正确的是 A.对解放农村生产力有积极作用 B.体现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C.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要1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m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无益于近代中国的发展12.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13.史学家陈旭麓指出: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是“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C.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14.近代史上某著名学者说:“我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从不肯为历史而治历史,而必侈悬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经世’等。一切史迹则以供吾目的之刍狗,其结果必至强史以就我,而史家之信用乃坠地。”根据这则材料,该学者主张 A.肯定传统史学对现代史学的借鉴意义 B.抨击讲求褒贬笔法的传统史学,追求史学的客观性 C.提倡史学研究应着眼于“明道”“经世” D.主张托古改制,为维新变法制造理论依据15.“以为不要城市T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5.24)这说明当时 A.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16.在1953年出版《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对其于1945年发表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进行了大规模修改,其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而这在原来的报告中是没有明确提到的),并删去了有关“联合政府不是国民大会中的多数党组织一党的政府”的论述。与上述变化有着直接关联的历史背景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实施 B.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已经形成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 D.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17.建国初期的历史教学,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主要借鉴苏联经验。1953年,通行全国的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1959年《历史教学》杂志开始公开谈论学苏联“必须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要防止简单的机械的类比和牵强附会。导致50年代中国历史教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左倾思潮出现 B.一五计划完成 C.中苏关系恶化 D.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8. 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而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 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 B.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邓小平此次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19.以下是两则有关罗马帝国时代的资料: 资料甲:“罗马前期皇帝甚少主动采取影响全帝国的措施,通常于地方社群或个人要求后才作回应。皇帝与人民的接触最主要的模式为‘要求与回应’。” 资料乙:公元112年小亚细亚总督普林尼写信向罗马帝国图拉真请示如何对待基督徒。图拉真回复:“你处理基督徒的方式很正确;要规定一个普遍原则,以为处理这类事的标准是不可能的。” 比较两则材料,下列哪一说法是不合理的 A.两者角度不同,甲是整体的概论皇帝所为,乙是一则皇帝作为的具体例证 B.两者观点不同,甲说明罗马皇帝角色较为消极,乙凸显皇帝角色较为积极 C.两者可以印证,甲有关罗马皇帝的分析论点能从乙的具体实例中得到支持 D.两者可以对应,甲对皇帝角色的分析有助于理解乙中地方官和皇帝的关系20.卢梭说:“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材料反映了卢梭 A.天赋人权的思想 B.直接民主的思想 C.代议制民主思想 D.社会契约的思想21.某国政府重视贵重金属,除立法禁止输出金、银外,还规定外国商人前来贸易时,须以金、银支付货款。为振兴经济,又取消国内贸易障碍,已建立单一市场,并补贴本国商品奖励出口,同时还限制殖民地仅能与母国贸易。某国是指 A.十五世纪的荷兰 B.十七世纪的法国 C.十九世纪的日本 D.二十世纪的英国22.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总统胡佛在一篇演说中说:“我们的银行家和准备金体系确保了这个国家渡过信贷……风暴而没有任何损失。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 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400900.html
相关阅读: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广西武鸣高中2014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调研检测试题
贵州省六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015绵阳二诊历史(仅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