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上海市青浦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终学习质量调研测试(历史)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试卷说明:

青浦区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质量抽查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 10 页。2015年1月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分别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用钢笔清楚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正确涂写准考证号。交卷时需交答题卡和答题纸,试卷不用上交。2.选择题(第 1-35题) 由机器阅卷,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注意:答题卡与试卷在试题编号和选项上是一一对应的。考生应将代表该题答案的小方格涂黑,不能错位。答案需要更改时,必须将原选择用橡皮擦清,重新选择。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注意:答题卡的准考证号码是九位,如“XXXXXXXXX”,涂号码时按九位涂)3.考试时间分钟,试卷满分1分。以下为青铜文物、文物上的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结论是①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已达很高水平 ②钟鼎文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③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 ④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全部为礼器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2.《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开始实行分封制 C. 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D.礼乐制度的崩溃3.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 梭伦说雅典“险入绝境”是指 A.雅典面临外族人入侵的危险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自然灾害的威胁4.“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A.贾谊、汉景帝 B.晁错、汉文帝 C.董仲舒、汉武帝 D.魏征、唐太宗5.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7.—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的是A.西晋五胡乱华 B.中唐安史之乱 C.北宋靖康之变 D.清末八国联军侵华8.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9.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①文中的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 ②表明中外民族矛盾趋于缓和③暗示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 ④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抗日战争后11.政府一面让出洋幼童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等知识,一面要求幼童学习汉语和四书五经、例律、圣谕广训,向他们灌输三纲五常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这表明政府主张 A.西学中源 B.中体西用 C.君民共主 D.道德救国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维护世界和平和民主 D.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16.1919年孙中山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下列哪一件事动摇了这些“地底陈土”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抗日战争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A.欧美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展开 D.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 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23.英国史家霍布斯邦说:又说:依据这样的陈述,下列最恰当的解释是 A.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B.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C.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D.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28.某杂志举办的评选活动,意大利以第一名当选。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其当选的理由有①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其航海家发现了新大陆③起源于此的文艺复兴影响了世界④古代罗马创造了现代的“西方文明”A.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B.人文主义成为主要思潮 C.人和世界的被发现 D.新航路的开辟30.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这一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B.英国实现了对中国的占领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认为,主张。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外传播文化B.儒家的思想主张在欧洲曾得到推崇C.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俾斯麦A.说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表明国际关系缓和的趋势 C.反映出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的趋同化二、非选择题(共75分)36. 记录文明进步的文博资料(8分) 主题1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材料: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问题:(1)依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表格。(4分)信息内容信息分析土地交换在相关部门监督下完成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裘卫家族后人随葬物“五鼎八簋”青铜器内的铭文可以用来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主题2 西方社会的法治文明 《拿破仑法典》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以下为《拿破仑法典》的摘录: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4条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问题:(2)结合所学,指出上述条款所体现的原则。(2分)说明其思想和法律上的来源。(2分) 制度的演进(15分)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1644年4月25日,明朝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煤山。l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有学者把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材料三: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有人这样评论此事:“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真正的革命。” 材料四: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问题: (1)材料一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2分)为什么上海市青浦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终学习质量调研测试(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300509.html

相关阅读:广西武鸣高中2014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调研检测试题
贵州省六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2015绵阳二诊历史(仅试题)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