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
①上世纪八十代初期,我写过一个名叫《意外》的短篇小说。
②小说大意是:北方深山里的小村子台儿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半个村子也会跟着热闹几天。主人公山杏在南方当兵的哥哥来信要张“全家福”照片,于是山杏一家换上过才穿的新罩衣,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在照相馆,他们甚至来不及惊叹,照相就结束了。半个月后,他们接到一张陌生姑娘的照片。山杏家挂出了这张照片,有人问这是谁,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
③那时我是杂志的编辑,有时会在深山农村短暂地采访。在一个名叫瓦片的村子里,我在“山杏”家里住过。那一带交通不便,村子很穷,白面特别珍贵,家里有人生重病时,男主人才会说一句:煮碗挂面吃吧。我却被当成贵客款待,他们为我煮挂面,煎过才舍得吃的腊肉。当我临走把饭费留下来时,他们全家吃惊地涨红了脸,好象这是对他们的侮辱。在这个家庭,我见到了土墙上挂着的唯一一张城市轻女性的照片,就是我写进小说里的那一张。有位德国作家说过,变美是痛苦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他们对这照片的态度,就是把痛苦变成了美吧?还有善良。
④二十后,瓦片村已是一个著名旅游风景区了。铁路和高速公路铺了过来,更多的外来人发现这里有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清澈明丽的拒马河……村民大多开起家庭旅馆。一部电影的拍摄需要农户的院落,我毫不犹豫地向导演推荐了“山杏”家。制片主任问我场地租金怎么算,我很有把握地说:“你就随便给吧,他们不会计较。”但事情并不似我的预料,“山杏”爹总是向我申诉摄制组付他报酬的不合理。他说,摄制组用墨汁把新房的白屋顶刷成了黑色,大灯把院里一棵石榴树烤成了半死……这都是钱啊,可都没给。我帮助他向摄制组要钱,心中却时有恼火:要是没有火车呢?一切不是单纯得多吗?
⑤交通和旅游业带来了财富,在进化着乡村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扮演了催生欲望的角色。瓦片和周边的村子都富裕了,也就渐渐出现了相互比赛着快速发财的景象,于是就有了坑骗游客、出售伪劣商品等各种为钱而起的事件。如果没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入侵,贫苦的“山杏”们的思维逻辑将永远是宽厚待人。
⑥可是,谁有权力不让“山杏”们利用大山的风景富裕起来呢?谁有权力不许一个乡村老汉投诉亏待了他的摄制组呢?
⑦我想起一个深山里的少。上世纪90
代,我在一个名叫小道的村子里,顺着雨后泥泞的小道走进一户人家,看见在堆着破铁桶和山药干的窗台上靠着一块手绢大的石板,石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三行字: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好呢?
⑧问过院子的女主人,她告诉我这是她九岁的儿子写的。那三行字迹歪扭的诗打动了我——我认为那是诗。那诗里有一个少的困境,愿望,他的情怀和尊严,有太阳的起落和他的向好之心。那天我没有等到孩子回家,但我一直记着他。
⑨今天那个少早已长大,或许还在小道种地,或许已经读书、进城。假如在今天,把他的诗改动一个字,变成“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富呢?”,我还会认为这是诗吗?
⑩贫穷让人陷入困境,而财富可能让人解脱某些困境,但也有可能让人陷入更大的困境。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我们的欲望也一再扩大。为什么我常会怀念以前的山杏一家?我想说,虽然我愿意赞美现代化带给人类的所有进步和财富,但我还是要说,巨大的物质最终并不是我们的全部,它从来都该是更大的精神和道德力量的陪衬。
?
“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好呢?”——人,什么时候,怎样才能变得更好
呢?
(有改动)
16.
在文章第③-
⑤段,作者写了二十前后瓦片村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阅读相关内容,填写表格。(4
分)
生活状况
对待外来人
作者的感受
二十前
①
②
感动
二十后
富裕
③
④
17.
请结合文章,说说结尾句中的“更好”指的是什么。
(4
分)
18.
作者为什么一直记着山中的少? 以“山中少今何在”为题有何目的?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不超过150
个字)(7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6.
示例:
①
贫穷
②
宽厚
③计较
④
恼火(共4
分。每点1
分)
17.
要点:
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②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共4
分。
每点2
分
)
18.
示例:
山中少写的三句话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认为这三句话是诗,反映了一个少在困境中的美好愿望,他的情怀和尊严,他的向好之心。作者心中,这个少是善良美好品质的代表,以“山中少今何在”为题,反映了作者对当今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欲望不断膨胀、道德下降的忧虑,对美好善良品质的呼唤。
(共7
分。原因2
分,目的3
分,语言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397255.html
相关阅读: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温新街《油纸伞》阅读答案
《太阳和霓虹灯》阅读答案
《绝唱》散文阅读及答案
散文《有家无长》阅读答案
《西风胡杨》阅读答案及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