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镇徐楼中学韩洪文
【摘要】:为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改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作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体现“四性”,即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教学内容要体现过渡性,教学方法要体现灵活性,教学评价要体现激励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层次性过渡性灵活性激励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教学应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指导性的意见体现了新课程追求的发展性及多元化的基本理念,对于改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要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这一理念,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务必要体现“四性”,即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教学内容要体现过渡性,教学方法要体现灵活性,教学评价要体现激励性。
一、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
教学目标表现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几个方面,由低级到高级形成一定的梯度层次。有效数学学习应是以上几个方面的相辅相成,融合推进。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确定基本的教学目标层次,即要求学生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学会什么水平的数学思考?能够解决哪些层次的问题?对数学产生怎样的情感?等等。在分层次教学中,针对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学习阶段应提出不同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学困生。备课时笔者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情况来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弄清哪些是共同目标,哪些是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A层的学生设计一些比较灵活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求这类学生能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其创新意识,发展其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笔者设计的问题则有点难度,要求他们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C层学生设计的问题则难度降低、坡度减缓,使其能理解主要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培养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体现过渡性
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等几个层次,通过开展相应的数学活动,学生会逐步形成对这些内容的认知能力。数学知识内容是一个逐步抽象形成的有逻辑的结构体系,需要学生借助数学活动来建构相类似的认知结构。为了达到学生心理结构的建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知识产生的序列,做好内容抽象的过渡,使得教学过活适合多数学生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同时,对于同一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数学内容的本质;要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数学史料、背景材料、知识应用等阅读材料,供不同学生选择阅读,奠定数学知识抽象形成的基础;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拓宽知识或者方法应用的选学内容,应注重于介绍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而不应该片面追求内容的深度、问题的难度、解题的技巧,以提升学生的思考水平。
三、教学方法要体现灵活性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学操作或手段。数学学习是一个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对于知识讲授、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使用,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保证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浪费。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或方法,会压抑学生学习的兴趣,遏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也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练”的一成不变的套路,而是倡导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要给予学生自由的活动空间,使之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活生生探究的欲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笔者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来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做到简单知识讲解,稍微复杂的内容同伴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讨论前安排学生先进行自主思考,做到胸有成竹;讨论中做到相互启发,实现思维碰撞;讨论后做好思考总结,借鉴他人思想提升自己的思考。教学过程中,笔者喜欢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或具体的数学现实作为起点,运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像数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最终获取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
四、教学评价要体现激励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应重视其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这就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崭新的评价观。本人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真切地体验到激励性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笔者总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把握契机,恰到好处地运用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鼓励他们向更高一层目标努力。
积极的动机能够驱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从来源上看,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人为本”,既关注内在动机也不忽视外在动机,要促使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设置一些问题,通过启发、诱导,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并及时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表扬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对学有余力的优秀生,笔者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用心阅读,发展其数学才能;对学困生,笔者能够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总之,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样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笔者认为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巩固练习的安排等,都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创设表达自我、展现才能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新军.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策略的运用[J].新课程(上),2011年第1期.
[3]陶克洋.如何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2年第23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312698.html
相关阅读:初中数学正方形的几何知识点
学习初中数学的方法之高质量练习
平行四边形?初中数学题精选
浅谈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初中数学角的公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