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了解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他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
一、分析教材,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教学能力。
把握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体目标,它的具体内容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公式,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需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结构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梯度,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使较差的学生能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中等学生能够掌握中等难度的知识,好学生能够掌握较难知识,因而在备课时我们有这样几个步骤: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重点在揭示概念的基础上,说明概念的核心所在,并要对概念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要做出明确表述,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
(二)目标与目标的解析
目标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目标解析对“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经历”“体验”“探究”的含义进行解析,一般地,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都应进行适当分解。
要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标”,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设计者应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对本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度,具体地可以从认知分析入手,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思想方法和思维发展基础)对照教学目标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通过已有基础和目标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本栏目的内容就应做到言之有物,以具体教学内容为载体进行总结。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前面诸项分析的基础上,做到前呼后应。
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这一线索的构建可以从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展过程(基于内容解析),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两个方面融合来完成。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应当以学习行为分析为依据,即要对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思维过程的描述,可以利用问题诊断分析中作出的结论,基于自己以往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状况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本内容的思维活动过程,给出本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怎样思考和操作的具体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所提出的问题应当注意适切性,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启发作用,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在每一个问题后,要写出问题设计总图(基于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这里要特别注意对如何渗透概括和应用教学思想方法作出明确表达,教学过程应当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设计,如:讲授式教学设计、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合作交流式教学设计等。
(五)目标检测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以一定的习题,练习进行检测,值得强调的是对于每一个的习题和练习都要写明设计目的。以加强检测的针对性,有效性。
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目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并将新课标贯穿于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把握教材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含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它的意思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教材,挖掘教材才能在上课时把握关键,实现目标,上课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起点低,使课堂的起始阶段,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用武之地。在知识的运用方面,中等学生应能够做到,在知识的拓展方面(即能力提升)使好学生能够提高,通过分层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更好地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而在授课时,分为三个环节:
(1)创造情境,明确本节课的任务,作为情境,应该是各种各样的,是具有吸引力的,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进入状态,任务是为客观目标所担负的工作,是目标的具体化。
(2)优良学习,合作探究
通过自主学习,找出不清楚的,小组共同探究解决。
(3)展示反馈,评价提升:
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评价提升,是让学生与教师有机会批判性地思考、讨论他们的个学习与集体学习,鼓励所有参与者都能综合自己的学习,精心选题在达到基础的同时提升能力。
教学教材是客观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得以实施教学的重要经验,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客观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论文中心,作者:霍艮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267863.html
相关阅读:浅谈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平行四边形?初中数学题精选
初中数学角的公式大全
学习初中数学的方法之高质量练习
初中数学正方形的几何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