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课外阅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当今社会上这种“得道”的人实在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行走在各行各业,虽然他们不是君主。相信,孟子的思想在今天异彩纷呈,以后更会发扬光大。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一、文章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知识归纳

  1.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总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2.用什么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条件?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地利不如人和。”

  4.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举例论证,正反事例论证,正反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5.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强调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6.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7.如何将“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一起来。

  “人和”就是指人心团结。这涉及到人心向背的问题。下文提到的“多助”与“寡助”也是一个人心向背的问题。所以,二者是一个问题,能统一到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上来。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从结构分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

  总结: 今天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245638.html

相关阅读: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第二部分讲解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江南逢李龟年
2018初中语文阅读题之学会感恩
解题方法:初中语文做题方法和做题思路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之临窗看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