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语文与生活的融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平时看到报章上介绍西方教育教材的短文,总要读一读,以开阔视野。但由于材料零零星星,枝枝节节,难以形成明晰的印象。此次读同心出版社刚出版的《美国语文》,情况不一样。阅读,思考,比较,分析,有骨鲠在喉之感,不吐不快。

这本《美国语文》是美国中学教材,学生12岁至18岁学习的文学读本。据编译者介绍,这是一本较权威的《文学》读本。一般地说,美国多数中学在语文教育方面会选择三部教程。一部《英语》,主要讲解语法知识;一部《拼写》,注重单词的拼写训练;还有一部《文学》,介绍各种题材的美国文学读本。现出版的这本文学读本原书的内容庞大,几乎涵盖了文学的所有形式,编译时删去了原书中的诗歌与剧本部分,但课文编排顺序沿袭了原版教材。现在见到的书名是:《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共三册。这是一套怎样的教材呢?

特点一览无余

翻开目录,第一印象是:这似乎是美国历史资料教学书。从“纲”看,全书六个部分的标题依次是“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和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繁荣与保护”。“目”也是如此。举一例来说,“国家的诞生”由《富兰克林自传》《独立宣言》《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穷里查德的年鉴》《从新白宫里写给女儿的信》组成。似乎都在谈国家,谈政权,谈宣言,谈总统。原来该书按“编年体”形式编排,先简要介绍美国各阶段历史,突出了特定时期社会的核心问题。稍加推敲,就可发现:

1.聚焦文化认同,张扬民族个性

《文学》读本的编撰者用心于根据美国历史的演进在教材中进行美国文明的传承,让美国中学生对美国的文明、美国的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就课文选择而言,把美国200余年不长的历程分为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然后相对应地选择同时代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从选择美洲航海日志开始,延及神话、小说、散文、游记、诗歌、戏剧,反映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过程,让学生认识这块原本由移民建立的殖民地是怎样建立国家、创建文明的,让学生感受到创建者都是普通人,而正是这些普通人推进了美国文明与文化的进程。

就编辑指导思想和整体布局而言,引导学生认同美国文化,张扬民族个性的特点同样非常明显。每个主题时代先开宗明义讲述时代故事,介绍这个时代发生的大事以及这个时代文学的变迁与发展的特征。例如,讲述美国文学传统的开端时说,“最初的移民们被当地的土著居民迷住了,但他们起初并没意识到这些更早的美洲人像欧洲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文学传统。因为北美洲的部族还没有发展自己的文学,所以他们的文学全都是口头文学。多样的口头文学和殖民者的早期作品就形成了美国文学传统的开端。”这样的表述,既尊重了殖民的客观事实,更透露了美洲人的自尊──“像欧洲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文学传统”,真是要言不烦,画龙点睛。又如,讲述美国文学时代到来时,说:“ 1800年以前,美国作家作品并没有很多人重视──甚至在美国也没有,然而那种情况很快就开始改变了。这个时期的作家们将要标榜美国的声音──个人化、特殊、大胆──以及它的基本主题;个人对于标榜自己的渴求。”关键词是“标榜美国的声音”。此时此刻,美国已脱胎于欧洲各国,开始张扬民族个性。讲述20世纪美国文学时,说:“进入20世纪的美国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优势的国家……美国文学的一个新纪元到来了。20世纪早期的剧变预示了一个充满艺术实验和不朽文学成就的时代。”显然,这不仅是自信,而且传递出傲视世界的信息。

每篇课文都有作者的生平介绍、知识背景介绍和文学要点聚焦。课文前的阅读指导十分具体,与历史演进、文明传承、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前前后后联系起来思考,就能猛然领悟到这套教材是要把美国中学生培养成为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让他们有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傲视世界。

2.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拓展思维空间,着力于应用能力的培养

时代故事、背景知识等栏目里着眼于传统的阐述,课文后的问题指南、作品累积则着力于紧贴现代生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和提升学生面对现代化的实际生活所需具备的各种应变应用能力。

问题的设置极富启发性,不局限于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主旨,而是侧重于引导学生置身于时代事件作者身处环境,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激发探讨的兴趣,把文学和生活拉到零距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例如华盛顿·鄂文的《魔鬼和汤姆·沃克》,写的是获得不义之财的人的下场,让学生阅读理解、思考评价就设计了十多个问题。有让学生推断的,有需证据支持的,有需解释的,有需得出结论的,有需评价的(“汤姆·沃克为了金钱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你认为如果他是为了知识而出卖自己的灵魂,那么他会不会成为一个比较令人同情的人物?”),还有需拓展的。拓展的题目是:“鄂文暗示说贷款给别人的人是贪婪的,一个银行家将会对这种暗示做出什么回答?今天的什么因素将会使汤姆·沃克无法在贷款的生意上取得成功?” 这是拓展到现代生活中的职业,进行职业连线。在“作品累积”的“点子库”中还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连线”,如媒体连线,音乐连线,表演艺术连线,社会研究连线等等,引导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体验,感悟,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文后面的“微型写作课”的设计充满创新意识,启发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写作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如引导学生“更新一个故事”:“鄂文故事中的信息与今天的世界仍然有联系。为这个故事创作一个更新的版本,设计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细节,把它们放在今天的世界背景中,通过一种吸引现代读者的方式来传递这个故事的信息。”这种学习紧贴现实生活,充满趣味性,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整套书的编著自始至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美国文化的传承、民族特性的张扬落实到中学生现实的读写之中,旨在培养当代有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有应变能力的美国人。

中学语文学什么?怎么学?编选什么课文?练习怎样设计?这套教材作了毫不含糊的回答,难怪它在美国获得“较权威”的评价。

启迪与反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西方教育与东方教育有众多区别和差异,但不少地方可以借鉴,包括正面的与负面的,从中获得启迪,反思我们从理念到做法上的正误得失。

1,对培养目标的木然与偏离

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当今中国的教育当然应是培养有一颗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教育方针十分明确,要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但是,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急功近利思想的浸染,学校教育相当程度上从“育人”变形为“育分”,把考试把分数看得至高无上,分,分,成了学生的命根。于是,学科教学重“术”轻人,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聚焦解题答题应考的能力,轻视人的全面培养与发展,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偏离了育人的大目标。这种状况已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口头上、书面上对人的全面培养可以讲得一套一套,很漂亮,但深入实际考察,往往大相径庭,说过、写过就算做过,能应付就行,博得肯定与赞赏当然求之不得。

教育是老老实实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假,大话、空话、假话只能有损教育的本质,贻误学生的健康成长。《美国语文》反映出来的培养目标是那么清晰,那么突出,那么具体到位,民族精神的标榜,傲视世界的气势,令人触目惊心。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讲到人的培养,有人就讨厌,认为不是语文。其实,谁也没有否定语文学科必须教语言文字,必须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只是阐明应结合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训练,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情感、道德、价值观以及做人道理的培养,把二者融为一体,提升语文素养,提升精神素质。学科教学总要为育人的大目标服务,怎能游离于育人目标之外?我们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环境,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与此同时,其承载的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淡薄的情况,今日为“分”奋斗,目的在实现明日的“白领”“大款”目标,这是令人忧心的。今日的课程、教材、教学就是明日的民族素质,怎么样的教育就出怎么样的人。老一辈永志不忘的民族屈辱,其中有一条就是日本军国主义掠夺中国的殖民思想在日本小学教科书里就有意识地灌输了。外国的样子在那儿,比照,深思,对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执著的追求,千万不能采取木然的态度。

2.对中华优秀文明的传承、弘扬与发展缺乏责任心和紧迫感

语文学科具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明天然的优势。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它本身就极具个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的体现。

中学生是十分宝贵的潜在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人类作出贡献,就要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培育民族精神时,十分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教学中要着力发掘民族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功能,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悠久文化和优秀传统,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共同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归属感。中华文化灿烂辉煌,只要稍微懂得点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都没有疑义,但对缺乏生活经验、文化底蕴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知之甚少甚微,即使有所了解,也往往停留在知识与概念的表层,缺少真切的体验与感悟。面对西方文化无孔不入的渗透、浸染,他们往往良莠不辨,美丑混淆,照单全收,缺少正确的文化判断力。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琼浆、醍醐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而言,是精神世界立“根”树“魂”的根本,立民族精神根,树爱我中华魂。这不仅是今日学生学文化学科学学做人的内在动力,更是他们一辈子长足发展奉献社会的基石。这种认同感、归属感的培养,不是做几次报告就能奏效的,靠的是发挥学科的特色与优势,与知识、能力融为一体,点点滴滴融入学生心头。这是个过程,育人心灵的过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须坚持不懈,高度负责。

社会上有些思想,包括教育领域在内,对学生认同中华优秀文明很有干扰。简言之,那就是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对中华文化不屑一顾。外国确实有好的,很好的,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糟的、腐烂的也比比皆是。照搬照抄,只能失掉自己。放眼看世界,必须是站直了腰,甚至要更上一层楼,站在高处,千万不能跪着,跪着一定丧失民族自信力。成年人如丧失自信力,必然影响孩子,那下一代又会成为怎样的人?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明,绝不是固步自封,更不是排外。中华民族历来是有容乃大,凡是外来优秀的,在今日更是要学习,要消化,要融合,以获得新发展。我们的传承和弘扬绝不是“老子天下第一”,而是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艰苦奋斗,对人类作贡献,以求有一个八音齐奏、终和且平的世界。

历史经验珍贵,中华文明灿烂,语文学科有责任紧扣语言文字的教学,把优秀文化、民族精神撒播到学生心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紧扣现代实际生活的功夫还下得不深

这些年来,尤其是课程教材改革以来,语文学科教学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以《美国语文》设置的练习对照,逊色之处不少,他们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时代性、实践性、丰富性、灵活性等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他们着力充分发挥课文的教育教学功能。在阅读练习中大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多角度、多类型,扣紧课文内容与文字,实实在在,不空泛,不大而化之;在写作练习中“写作技巧重点”指导“构思”提示等均从阅读与生活中提炼而出,要求学生付诸实践。练习纵横交错,立体化,把文明的传承、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放在现代实际生活的场景中认识、体验、应用;以课文内容、写作技巧、写作语言与风格为原点,辐射到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数学连线”“艺术连线”“健康连线”等,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功能无所不在。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尝试,内容丰富,趣味浓郁,答题完全可有创意,可富于个性色彩。

我们语文学科教学常在历史与现实、读与写、积累与应用、基础与拓展、课堂与社会等等之间徘徊,找不到恰当的结合点。讲基础,一抓就“死”;想拓展,一放就“空”。我们的视野还不够开阔,思考还不够深人,如何让学生学得又实又活,充分发挥他们学习主体的作用,确实须花大力气研究、探索。

语文教学单独设科已百年,风风雨雨的历程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当今,有些人以“洋语”为荣,鄙薄母语;母语教学在学校的地位与价值往下滑,这种状况令人担忧。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民族语言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教师不仅要坚守这块多情的土地,更要在新时代加以发展,把历史经验与现代生活融合起来,全面提升质量,泽被莘莘学子,让我们的学生和母语有不解的情结,对中华民族、对祖国大业有海一般的深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204919.html

相关阅读: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第二部分讲解
解题方法:初中语文做题方法和做题思路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之临窗看柳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江南逢李龟年
2018初中语文阅读题之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