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家中校 乐小民)
新课程改革提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倡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和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内容;摒弃被动接受,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些全新的课程理念必然会对学科教学产生全而的巨大影响,所以我们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把握好新增内容的教学,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并能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
初中数学主要是一些公式、定理,是一门纯理论性的学科,但其内容繁多,又要求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因此,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较高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互动的教学中来,如果说老师是一个导演,那么学生要扮演的角色不是观众或者群众演员,应该是主演。如何让学生成为主演呢?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兴趣问题,教师以生动的方式尽最大努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要是枯燥无味,则就无所谓兴趣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实施分层次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是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面对的不是一类的学生而是不同资质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尽量去照顾每一个学生。(1)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尽量将起点放低。(2)分层次的指导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思想。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不同以及理解记忆能力的不同,可以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例如:
①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要求差异;
②对创新性知识的理解不同差异;
③对举一反三的扩展程度差异。
教师只有加强关注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完全掌握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并正确地对待,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才能保证每个层次段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自我,真正地从实践中感受到教学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从而增强自我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有效性”的教学目标。
二、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镇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银行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对“统计图表”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完成以下问题:(1)先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2)利用软件excel来设计一张统计表来表达所收集到的数据;(3)根据表中的数据来选择设计不同的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题材,上课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学生搜集的材料和他们的活动过程,及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请他们作自我介绍,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探讨。这样做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1114634.html
相关阅读:平行四边形?初中数学题精选
初中数学角的公式大全
浅谈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学习初中数学的方法之高质量练习
初中数学正方形的几何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