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放飞理想立志成才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九年级 来源: 记忆方法网


第十二 放飞理想 立志成才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致力于建树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2、理解和确认在现阶段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形成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明确当代青年应当承担的历史性社会责任。
3、了解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4、确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途径。

逻辑结构

教材分析
本作为九年级、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程的最后一。
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是一个人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本学习的结束,同学们九年级的学习生活也将要结束,从此走向新的生活。
基于这样的情况,为了引导同学们及早做好迈进人生发展新阶段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本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和理解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的道理,从而明确在将的职业生涯中需要立志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才能有所作为。
本的全部过程,包括“我的理想和选择”这一外实践活动的进行,都应该坚持以相关事实材料说话,注意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阅历、生活体验和认知规律要求,在广泛采集资料并精心设计材料载体、问题情境和切入角度的基础上,在与学生共同探究思考之中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就具体内容而言,本的结构也分三块叙述。

第一框题 理想伴我成长
【教学目标】
1、理解树立远大理想和确认肩负历史使命的必要性,明确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
2、了解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认识人人需要为理想而奋斗,需要正确处理最高理想、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内容分析】
这个板块包括“树立远大理想”和“面向未说使命”两个栏目。
“树立远大理想”栏目的主题,是要在明确人生不可能没有理想的前提下,认识树立崇高理想对于青年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深远意义。教材为此设置了交流活动,要求引导学生以九年级2班关于“为了实现明天的理想,今天怎么办”主题班会参与者的角色,发表各自对于理想的看法;进而由此明确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和人类最高理想的内容,以及感悟建树远大理想的深远意义和激励作用。与此同时,还要了解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辩证关系: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面向未说使命”栏目的主题,是要引导学生在确认自身肩负历史使命的基础上,认识人人需要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以及有志有为青年应该把个人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道理。教材为此要求组织学生结合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体会,感悟对青年一代所肩负历史使命的认识。
【问题提示】
1、探究:假如我参与了九年级(2)班的主题班会讨论,我对理想有什么看法?(见教材P.149)
为有效组织这样的探究,需要引导学生明确: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有志有为的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其实,“平生无大志,但求足温饱”,本身也是一种理想,不过是一种相当平庸的理想。当然,这些道理,应该尽可能设计情境引导学生“领悟”,而不是简单地“告诉”。
2、感悟: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对自己的成长发展有什么激励作用?(见教材P.150)
引领学生实现这样的感悟,要注意设置情境,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使之领悟这样的道理:目标激励产生动力,社会共同体的发展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以及有志有为青年应该切实承担社会责任等。
3、感悟:(1)列举为理想而奋斗的代表人物及其典型事迹。(2)结合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体会,谈谈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见教材P.151)
关于这里的代表人物,可以包括古今中外的各类优秀分子,但是要引导学生注意发现自己所熟悉和能够理解的有关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关于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打算,要引导学生结合对共同理想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己的有关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思考和交流,不要满足于说大话、空话和套话。

第二框题 艰苦奋斗 走向成功
【教学目标】
1、了解:个人理想的实现和事业的成功,要靠艰苦奋斗才有可能。
2、明确: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社会发展和事业成功的可靠保障。
3、确认:始终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期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内容分析】
本框题也设置了两个栏目:“继承艰苦创业传统”和“艰苦奋斗从小做起”。
“继承艰苦创业传统”栏目由介绍艰苦卓绝的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事迹切入,要求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坚持艰苦奋斗的优秀典型,以及相关的精辟名言,以期感悟事业成功与艰苦奋斗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而由中央领导同志的号召入手,引领学生准确理解艰苦奋斗的深刻涵义和现实意义。
“艰苦奋斗从小做起”栏目首先组织学生就当今社会常见现象进行探究活动,力图引导学生对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有所认识,然后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仍然存在的贫困学生的情况交流各自的感受,进而就将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之后是否需要艰苦奋斗精神的问题进行探究,希望由此使得他们能够全面理解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和重要性,从而引领学生充分明确承担历史重任需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道理。
【问题提示】
1、交流:(1)在现实生活中有大量坚持艰苦奋斗的优秀典型。说说我所敬佩的代表人物的事迹。(2)古往今流传着许多强调艰苦奋斗的精辟名言。列举我最喜欢的名言。(见教材P.153)
组织这样的活动,教师应该事先有所准备,选取一二适当作出示范。比如:从战争年代的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到建设时期的两代“铁人’的故事,到近年宣传的青藏铁路建设者等,都是坚持艰苦奋斗的典型;精辟名言则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书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等。然后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和理解的情况,让学生分组小范围讨论后推举代表口头或者书面交流。
2、探究:(1)李川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2)找一找自己身边的不良消费行为,对此应如何克服和避免?(见教材P.154)
由于中国一些家长甚至是超越自己承受能力的溺爱,教材列举的李川这样的实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教师要在事先注意发现和搜集类似典型实例,在注意不伤害学生心理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学生自我意识和认识有关不良行为的危害,以及自立自强的必要和重要性,相机予以必要的疏导和引导。
3、交流: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见教材P.154)
我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也很不平衡,因此,在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贫困学生并不少见。教师应该注意事先掌握有关情况,特别是要着力保护有关学生的自尊心,注意本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懂得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道理,确保不致于偏离主题。
4、探究:到21世纪中叶,我们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那时我们还要不要继续提倡艰苦奋斗精神?为什么?(见教材P.155)
对于这样的问题,理论上似乎没有探讨的价值,因为是非好像已经很清楚。但是在实际上,现在就有不少人认为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早已丢掉了这个优良传统。因此,进行这个探究活动,应该说是很有意义。关键是要善于联系成功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实际,说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和重要性。

第三框题 世界因我而精彩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人才的涵义,从而实现对成才的全面认识。
2、及早了解成才之路上的各种可能,并相应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以期在心理上积极适应社会。
3、注意认识各种职业存在的必要性与相互关联性,培养尊重各种职业工作者的态度,
4、明确道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不同层次人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是一个人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
【内容分析】
本框题以学好本领、立志成才,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为主题,由三个小栏目组成。
“交流成才目标”栏目基于现代化进程需要人才接力的事实,要求学生结合对华演事迹的了解,就各自得到的启示、未成才目标和打算进行交流,并启发学生注意明确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因而需要准确理解人才的涵义,从而实现对成才的全面认识。
“漫谈成才之路”栏目的主题,是引导学生明确成才之路的艰辛,要求学生结合对张立勇成功原因的探究,认识未的成功要靠今天脚踏实地奋斗的道理,启发他们面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和挫折,需要有正面现实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准备。因为,只有及早应对,才可能始终在生活中微笑!
“畅想自己的未”栏目,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就自身今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探究;其后组织学生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职业等级观念问题,交流并剖析各自的认识;同时还就作为应届毕业的初中生所面临的填报志愿问题略作分析,指出不管是升入普通高中,还是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高中,都要合理填报志愿。三层意思的核心就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不同层次人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
【问题提示】
1、交流:(1)华演的事迹对于我们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能力有何启示?(2)谈谈自己成才的目标和打算。(见教材P.156)
组织这个交流活动,需要准确认识华演的成功之路,在于勤勉好学、善于思考和坚持不懈,并引导学生贴近自己的实际设计成才目标,致力于从现在做起,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2、探究:张立勇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见教材P.157)
组织指导这样的探究,要注意到青年学生往往容易陷于盲目乐观和对现实生活过于理想化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张立勇艰辛的探索之路,理解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的道理,充分认识走上社会之后遭遇种种挫折的可能,由此对自己的成才之路设计做好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3、探究: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我们青少年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见教材P.158)
我们的人生之路如同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这是进行这个探究活动之先需要认识和理解的。在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情况下,确实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但是由于人才竞争环境也会因此而更为激烈,对于我们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素质的要求也会越越高。
4、交流:有人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有人则说,“没有没出息的职业,只有没出息的人”。这些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见教材P.158)
关于这个方面的情况,既要认识到国家需要各类人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又要注意当今社会许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的现实。所以,进行这个交流活动本身,就是全面准确和充分认识社会现实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作为九年级、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程的最后一,教学目标是要引领学生明确,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社会发展和事业成功的可靠保障,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是一个人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为此,在开始本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并与学生共同搜集整理与内容教学要求相关的我国国情资料,特别是我们党率领人民致力于实现远大理想、坚持艰苦奋斗的史实,我国现阶段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以及与上述主题直接相关的信息和典型人物及其事迹材料。
本的全部教学过程,应该坚持以相关事实材料说话,注意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阅历、生活体验和认知规律要求,在广泛采集资料并精心设计材料载体、问题情境和切入角度的基础上,在与学生共同探究思考之中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空话、套话,特别是对最高理想问题,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以及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问题等,不宜作过多的论述和深入的阐述,只要就教材说到的程度作一般性的概括说明即可,要让学生明确: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2、就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明确我们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是了解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辩证关系: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只有实现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好物质条,打好思想基础;三是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有机地结合起,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是确认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五是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第一框题“理想伴我成长”的教学,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各个层次的成功人士为追求崇高理想,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事迹,明确人生不能没有理想,确认有志有为青年应该以积极有效参与祖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为己任,并为此而建树远大理想。同时,对理想的涵义及内容分类、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以及人类最高理想及其与我国人民共同理想的关系等知识也应有所了解。
关于第二框题“艰苦奋斗,走向成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坚持艰苦创业优良传统,以及我们党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光荣传统与革命精神的光辉历史和一贯要求,了解古往今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并结合分析现实生活中同时存在的高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与贫困学生刻苦求学的努力等现象,由此认识继承发扬艰苦奋斗传统并注意从小、从现在做起的必要性。要注意提醒学生:人人需要树立远大理想,时时需要坚持艰苦奋斗;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有机地结合起,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第三框题“世界因我而精彩”的内容处理,首先应注意了解祖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各类人才接力的现实要求,以及各类相关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引导认识人人可以成才;同时结合相关典型实例认识和理解成才之路的艰辛,在确认学好本领、立志成才,以今天踏实奋斗换取未成功等坚定信念的基础上,建树时代要求的应有的竞争意识;最后要着力宣传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民族复兴需要不同层次人才等道理,联系祖国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和青年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确认,每个人都可以为报效祖国而有所作为,有志青年应该也能够在人生发展道路上大有作为。尽管绝大多数初中生都将升入高一级学校,但是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适应性的教育,特别是认识各种职业的必要性与相互关联性,培养尊重各种职业工作者的态度,也应是帮助他们在心理上积极适应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应注意,应届初中毕业生,不管是升入普通高中,还是进入其他学校,都要面临合理填报志愿的问题。就此的思考不外乎这样几点:虚心接受各方指导,充分了解招生信息,认真衡量自身实际,慎重填好第一志愿,仔细推敲志愿梯度。对于那些填报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高中的学生,还有一个专业选择的问题。要合理地选择专业,一方面要收集有关的专业信息,另一方面要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可以通过有关的量表进行自测)。
3、“我的理想和选择”这一外实践活动,是针对程标准内容中有关共同理想、艰苦奋斗的内容而设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选择,都愿意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但不同人有不同的理想,也有不同的实现理想的方式方法。组织指导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和引领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自觉理解、接受、树立和实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并愿意为此而注意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要引导引领学生,注意紧扣学习榜样、树立理想,领悟使命、明确责任,严格要求、自觉成才的主线,通过走出去、请进的多种途径方法,广泛搜集和充分了解相关史实和各类典型,并有效联系社会进步和自身成长道路的实际,以“我的理想和选择”为题,通过主题班会、小论写作等形式,交流探讨为实现理想应该如何努力。一定要有效指导学生,自主策划,精心准备,认真组织,推动每个学生自觉发挥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加以正确引导,坚持价值导向。
4、关于本的学习评价,一是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前根据要求搜集整理材料、在堂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以及后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活动的表现,就学习本应该初步形成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树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理解和确认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形成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对于我国现阶段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理解等方面的素质情况,分别做出描述性的评价,同时就此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报告认识与行为的进步,并做好记录;二是要在堂教学过程中,就建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明确当代青年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了解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途径等问题组织对话、讨论和探究等活动,并注意学生事先预习和搜集材料情况,根据各位同学的表现分别记分,注意发现主动参与并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加分,其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之后的代表所获得的成绩,作为该组所有同学的成绩;三十要相机组织学生就本安排的外实践活动进行成果交流,邀请社区和学生家长代表参与并就学生展示的成果打分,及时布置能够体现本教学目标要求的书面作业,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社区和家长代表打分情况,检测并记录学生在预定多维教学目标达成方面的情况。其中小组代表的成绩运用方法同上。

教学片断
树立远大理想
听说过夸父逐日的故事吗?这个故事为我们了解历史、认识人生,会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议论之中给予解说,同时出示投影,也可以展示有关神话图片——夸父逐日的故事):
——以科学眼光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可以发现,社会发展实际上就是人们不断为实现新的理想而奋斗前行的过程。谁能够说说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故事?
(师生议论之中出示关于“大同世界”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投影)
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理想的形成,既是数千年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无数代人们认识发展智慧的结晶,同时,也由此引发了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前赴后继、奋斗终身的不懈努力。
事实上,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成功人士,无不是为一定理想而奋斗。请你列举。
(师生议论之中说明有关事实与道理)为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历史上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以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为实现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理想而奋斗,从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比如李冰父子、詹天佑、王安石、孙中、毛泽东、周恩、李四光、钱学森……
结合教材p.149楷体字资料介绍周恩事迹:
当然,不同人对于理想会有不同见解。请以教材P.149介绍的九年级(2)班主题班会参与者的身份,说说对理想的看法。(师生议论之中说明)我们需要明确: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有志有为的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其实,“平生无大志,但求足温饱”,本身也是一种理想,不过是一种相当平庸的理想。
(结合教材P.149-150的有关内容说明)理想的涵义。理想的内容。理想在学习、生活共同体(一定集体组织)中的凝聚力作用。
请说说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涵义,以及这个共同理想对自己成长发展的激励作用。
(师生议论之中说明)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涵义。这个共同理想是我国数千年发展的结果,也是无数代人们认识智慧的结晶,同时,也由此引发了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前赴后继、奋斗终身的不懈努力。
(结合教材P.150-151有关内容说明)崇高理想的作用。青年人树立崇高理想的意义。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我们在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预习要求:搜集各种图资料,展现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搜集近现代中国志士仁人为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中国而奋斗的事迹;巩固性作业:以“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话题,写一篇小论,说明我在新时期应该做些什么。
【点评】这个教学过程的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确认人生不可能没有理想、有志有为青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的道理。为此,上述教学片断结合人类追求理想推动社会发展,以及名人伟人为理想奋斗并取得成功的有关史实,着力说明树立崇高理想对于青年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深远意义。与此同时,也就中学生应该有所了解的理想的涵义及其激励作用,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和人类最高理想的内容,以及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辩证关系等知识也有所交代。相信同学们可以由此进一步加深对自觉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意义的认识。为了确保达成既定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对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人们追求理想的史实和典型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志士仁人的相关事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有效指导学生搜集并展示有关材料,以及与学生共同探究思考人生道理。同时还应注意,对最高理想的认识,以及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不宜对初中学生做过多阐述分析,有关内容的深度广度就以教材点到的程度为准。

继承艰苦创业传统
2006年的7月1日,是值得中国人民铭记和自豪的日子。这不仅因为这一天是中国共产党诞辰85周年纪念日,更因为我国人民就在这一天向世界宣告,取得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征程中的又一辉煌成果。
请同学们说说对于这一伟大成就的了解。
(同学们议论之中展示青藏铁路开通庆祝大会的有关图片并作说明)青藏铁路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的建成通车,彻底结束了占全国八分之一国土面积的西藏自治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西藏的发展以及民族团结和国防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
当时的舆论报道普遍指出,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世界也为之惊叹。不知道同学们是否了解,人们为什么认为“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引导同学们议论。并相机介绍有关背景资料)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天路”(离天最近的铁路),其建设历经半个多世纪。她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1958年开工,已于1979年铺通;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全长1142公里,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口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仅多年冻土地段就达550多公里。
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在“世界屋脊”的“生命禁区”,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挑战生理、心理极限,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创造了高原病“零死亡”奇迹,是世界冻土区工程建设领域的典范。他们以敢于超越前人的智慧和勇气,创造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又一奇葩。
了解了青藏铁路的建设情况,我们作为未社会的建设者,由此可以领悟到什么?
(相机介绍《人民日报》在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次日的7月2日发表社论的有关论述)“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饱含着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饱含着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饱含着自主创新的精神,饱含着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这种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延伸和拓展,是激励我们56个民族、13亿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上,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动人事迹。请介绍你所了解的情况。
(相机介绍有关事迹资料)“上了青藏线,就是做奉献。”在雪域高原谱写一曲曲感人肺腑英雄壮歌的青藏铁路建设者,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其中,有带头奉献的共产党员,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勇于创新的科技尖兵,有世界高隧展雄风的青年突击队,有穿越昆仑筑天路的创优项目部。
(相机展示有关网络资料)在中央电视台2006年初举行的“《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特别奖授予了这个英雄的群体。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大量的坚持艰苦奋斗的优秀典型。请说说自己敬佩的代表人物的事迹。
(引导学生议论并适时参与性插话)从战争年代的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到建设时期的两代“铁人”的故事,到近年宣传的青藏铁路建设者等,都是坚持艰苦奋斗的典型。
(适时结合教材有关内容概述艰苦奋斗与社会进步和事业成功的关系)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着炎黄子孙世代勤劳的艰辛汗水,同时也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融入了民族的血脉之中;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以及专业技术工作者,都是经过了艰苦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创造出了伟大业绩。
展望古今中外,艰苦奋斗精神一直为有志有为者推崇,许多强调艰苦奋斗的精辟名言因此广为流传。相信同学们对此肯定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请列举自己最喜欢的名言。
(引导学生分组议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并适时参与性插话)倡导艰苦奋斗精神的精辟名言有许多,例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书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典型。
艰苦奋斗的涵义,就其字面上说,似乎不难理解;但是就其实质性涵义则不应该那么简单。请结合对青藏铁路建设者和若干艰苦奋斗典型事迹的了解,以及对相关名言的认识,谈谈自己的见解。
(强调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相机参与性插话和提示)艰苦奋斗,绝对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态度,一种个人选择。她实质上是体现着一种追求,联系着一种志向,展示着一种精神:从伦理上讲,它是一种美德,从价值角度上讲,它是一种动力;艰苦奋斗,不仅有“艰苦”的含义,更有“奋斗”的要求,它强调精神上要振奋,思想上要刻苦。如同胡锦涛同志所说:“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每个共产党人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由此我们应该不难理解,在党的十六大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之后不久,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为什么到革命圣地河北省平县西柏坡学习考察,回顾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其中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
(引导学生议论并适时归纳)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显然需要艰苦奋斗这种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战胜困难的斗争精神,在与艰难困苦作斗争中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以及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的伟大成就,正是对此道理的最好诠释。
(与学生一起领悟教材P.153最后一段对于艰苦奋斗涵义和意义的归纳:
(“艰苦奋斗,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让我们重温《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特别奖的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口的时候,高原上的雪、冻土、冰河,成群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铁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青藏铁路开通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坚韧不拔地创造历史伟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撑。青藏铁路建设者表现出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就是这种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
“这一事实再一次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点评】上述教学过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通过对相关事实材料的理解,明确艰苦奋斗的基本含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根据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一般意义上的人生道理,更有助于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进步对于有志青年的相关必然要求。当然,同时也会有助于学生在后继学习中懂得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时代发展和个人进步都是时时需要坚持艰苦奋斗的道理。
实施这样的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用事实材料说话,避免一般的说教。所以,要求教师在前做好必要的充分准备,才能在堂有效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理解和把握既定的教学要求。

畅想自己的未
我们已经知道,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因为如此,世界上的各主要国家无不紧紧抓住世界新的科技革命的契机,在优先发展教育的同时,制定和实施科技兴国的长远发展战略。为适应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早在20世纪中后期,欧美、日本就先后制定了科技发展计划。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主要得益于本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日本80年代初期改“贸易立国”为“科技立国”,后又提出“科技创新立国”;西欧国家1985年确定合作发展科技的“尤里卡计划”,欧洲联盟2000年议程强调,“将知识化放在优先地位”。另外,韩国、新加坡等国也纷纷制定科技经济发展计划。我们还知道,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了解上述内容之后,你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有何认识?(探究: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青少年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师生共同议论之中明确)中国政府为抓住难得的新机遇,1995年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3年提出人才强国战略,2006年1月,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又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在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需要大批人才,需要的人才包括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因而在今后一个时期,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青年学生大有可为、大显身手的大好时机。
(在师生共同探究思考之中提示学生)我们的人生之路如同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在国家面临发展机遇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情况下,确实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但是由于人才竞争环境也会因此而更为激烈,对于我们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素质的要求也会越越高。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以人才资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努力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要通过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广泛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了解了上述“基本要求”,并学习教材P.158胡锦涛、温家宝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之后,再参与教材所介绍的交流活动:有人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有人则说,“没有没出息的职业,只有没出息的人”。这些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师生议论之中说明)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显然不对。对此问题,我们需要全面准确和充分认识社会现实:既要认识到国家需要各类人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又要注意当今社会许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对于可能遇到的世俗偏见有所认识,并做好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将升入高一级学校。作为应届毕业的初中生,我们将面临填报志愿的问题。必须注意,不管是升入普通高中,还是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高中,我们都要合理填报志愿。
你认为,在上述问题方面应该注意哪些要求?
(结合本校以往实例和相关具体信息说明)虚心接受各方指导,充分了解招生信息,认真衡量自身实际,慎重填好第一志愿,仔细推敲志愿梯度。对于那些填报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高中的学生,还有一个专业选择的问题。要合理地选择专业,一方面要收集有关的专业信息,另一方面要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
同学们,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生活在一个青年人能够大有作为的时代。我们应该坚信,并且完全能够做到,今天,我为祖国而自豪;明天,世界因我而精彩!让我们同全国人民一道,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努力创造新世纪的新的辉煌!
【点评】上述教学过程的目的就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不同层次人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在上述片断中,围绕既定的主题,首先联系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引出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问题,要求学生就自身今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探究;其后引导学生结合国家的需求和有关社会现实,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职业等级观念问题,交流并剖析各自的认识;同时还就作为应届毕业的初中生所面临的填报志愿问题略作分析,指出不管是升入普通高中,还是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高中,都要合理填报志愿。为达成上述教学目的,需要对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所需要的知识准备,以及对有关社会现实等问题,都要有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以材料说话,必要时相机展示有关具体的事实数据材料,与学生共同分析,让学生自觉领悟到要求掌握的观点。

教学资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小康”这个概念,具有深厚的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人们对它的理解的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
(一)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另一层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大同,是“天下为公”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社会明、秩序稳定、保障健全。而小康,则是“天下为家”的社会,仍然存在私有制和等级制,以“礼”维系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
儒家宣扬复古思想,把不可考究的远古时代(如三皇五帝时代,实际上是原始社会)描述为理想的大同社会,把夏、商、周时的好年代(如禹、汤、、武、成王、周公时代)描述为理想的“小康社会”。儒家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混乱时代。社会的发展应当是,首先恢复到夏、商、周时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回到远古时代的大同社会。儒家的社会理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朝末年,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乱世”到“升平”再到“太平”不断更新、发展、进化的历史过程。其中,“升平者,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也”。孙中先生也受到儒家社会理想影响,提出了“天下为公”思想,以及“三民主义”和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6月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里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达到大同的路,说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这条路,即: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二)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设计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为尽快实现中国的富强,逐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构想。由于“化大革命”的耽误,“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不可能按期实现。
从1979年开始,邓小平把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为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年12月6日,邓小平就此解释说:“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以后,邓小平又多次使用“小康”概念。
“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小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调整。中国现代化实现的时间由2000年往后推了。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第一步,是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人均达到50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在下世纪再用30到50年的时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写进了大会的报告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是吃穿不愁、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是经济、政治、化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经济、政治、化全面发展。
(三)十六大对小康社会的规划
从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看,实际上就是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从我国的国情看,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是指我们刚刚跨入小康的门槛,人均收入还不高,只有800——1000美元,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们才刚刚摘掉“低收入国家”的帽子,进入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所谓不全面,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即使低水平的小康,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另一层是指人们所享受的小康生活不全面。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其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这个规划,十六大把六个“更加”的总体目标从经济、政治、化、生态四个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从而给人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第一,明确提出了生态建设的任务;第二,把民主法制建设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的高度认识;第三,对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和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就是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这样的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和生态明协调发展的社会。
(作者:中央党校科社部副教授、博士 熊云)

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西柏坡时期(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在这伟大历史转折的实践中,铸就了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史上以中国革命的辉煌胜利为基础的一个聚焦点。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由中国共产党面临胜利和执政这一历史性考验的重大题所决定,反映了继续保持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本色的历史必然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精神实质就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在于:
第一,发扬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经受新的历史考验的需要。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党的队伍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继续发扬西柏坡精神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只有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认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探索未知领域,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并以谦虚谨慎的态度深入群众,集中人民智慧,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避免因脱离实际而导致执政过程中的各种失误。
第二,发扬西柏坡精神,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现在,党的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出现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现象。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克服,就会严重削弱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动摇党的执政地位。结合实际发扬西柏坡精神,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有很现实的意义。
第三,发扬西柏坡精神,是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的需要。发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有助于我们强化群众观点、宗旨观念,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第四,发扬西柏坡精神,是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需要。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继续发扬西柏坡精神,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克服思想上的僵化,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敢为人先,必将为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总之,发扬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可以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要求。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与井冈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一起,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新的世纪,我们党再次处于一个重要关头,面对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的考验,江泽民同志站在历史的高度,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坚持“两个务必”教育,继承和发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
(作者:西柏坡纪念馆 白元达 陈宗良 康彦新 陈丽芬)

感动中国的青藏铁路建设者
随着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结果的揭晓,“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特别奖授予了这个英雄的群体。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铁路的建成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是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伟大成就。随着青藏铁路全线开通,我们看到,一条钢铁巨龙昂然跨越茫茫戈壁昆仑,穿过雪域高原,飞架在世界屋脊之上。从此,天堑变通途。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该铁路的修建非同寻常:高寒缺氧、狂风暴雪、失踪遇险等使这一地区成了生命的禁区。
在一期工程施工过程中,铁道兵部队发扬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成功地解决了高原风沙地段、盐湖地基、关角隧道等几大技术难题,并在唐古拉和昆仑口的风火展开了前期的施工实验,在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史上写下了最辉煌壮丽的一页,于1979年铺通了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814公里路段,并在1984年建成通车。
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全长1142公里。该路段的建设更为艰难:沿线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口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铁路沿线地质条复杂,其中仅多年冻土地段就达550多公里。开工5年,10多万铁路建设者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破解“生态脆弱、高寒缺氧、多年冻土”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终于在2005年10月17日实现了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其后在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试运行。
“上了青藏线,就是做奉献。”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英雄壮歌,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在他们当中,有带头奉献的共产党员,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勇于创新的科技尖兵,有世界高隧展雄风的青年突击队,有穿越昆仑筑天路的创优项目部。
2001年春天,修筑青藏铁路的喜讯传遍了神州大地,一封封请战书、决心书雪花似地飞到各级领导之手,其中只有1.5万人的中铁二十局就有7000多人写了请战书……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夫妻双双上青藏的动人场面。中铁五局四处木工班班长张鹏在出发时,父母、妻儿送了他一程又一程。几天前,当听到他坚决请战上青藏线时,家里吵开了锅,母亲哭,妻子叫,儿子又哭又喊,都不同意他去。张鹏非常理解家人的心情:母亲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妻子希望他到表哥的公司去打工,凭他的木工手艺,一个月可以挣到3000元工资;幼小的儿子也希望常年在外的父亲陪在身边。尽管家人劝阻,张鹏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到了海拔4600多米的昆仑工地。
随着青藏铁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工地上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动人事迹。
中铁三局职工孙乐喜到青藏铁路以后,从安摊建点支帐篷、搭板房、平场地、砌隔墙,总是一人顶两人干。由于长时间的奔波劳累,他的高原反应更为严重,呼吸困难、嘴唇干裂、脸色发青、头痛得连饭都难以下咽。就是在这种状况下,他仍然坚持工作,一个月下体重下降了十几斤,脸被晒得脱了一层皮。同志们说他是“拼命三郎”,劝他歇一歇,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越是在困难时候,越应该带头,否则党员和普通群众又有什么区别呢?”
丁太环是中铁四局青藏工地医院护士长。2001年,丁太环把刚刚小学毕业的女儿托付给小姑,从合肥到格尔木工地医院。2002年3月,上级准备在唐古拉下建立分院,丁太环又报名上了条更艰苦的工地分院。在建院初期,荒原上无水无电无取暖设施,连睡觉的地方都紧张。同的4名医务人员中,有2人第二天发生了严重高原反应,病得不能动。丁护士长忍着高原反应同另外一名同志开始着手组建医院,她每天顶着严重的高原反应打扫病房、支病床、搬药品、布置治疗室和药房,同时还要在刚支好的病床上给病人打针护理,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办公桌,她就蹲在地上,趴在纸箱上配药、写记录。凭着惊人的毅力,丁太环终于把工地医院建立起了。
在艰苦环境里,职工们也特别幽默。由于海拔高,空气含氧量低,再高级的打火机到了这里都打不着火。于是,在内地已“下岗”多年的火柴,在这里的“烟民”手里又重新派上了用场,职工们戏称为“打火机下岗,火柴上岗”。在上工作一段时间,许多职工都瘦了,于是他们下后的第一事便是给腰带打眼,把原的腰带再紧几扣。打完眼,他们幽默地说:“吃饱吃好,腰腹变小;高原减肥,效果真好!”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像这样感人的事迹记者听到了无数。
在这里,从普通的建设者到科技人员,从普通党员到各级指挥人员,每个人都在全心全意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青藏铁路这一世界瞩目的宏伟工程添砖加瓦。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高原丰碑上!
让我们重温《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特别奖的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口的时候,高原上的雪、冻土、冰河,成群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铁路!

关注贫困大学生读书状况
四川省再就业工程服务中心在对12所高校贫困大学生调查了一个多月后发现,贫困生的情况触目惊心,在1200份调查表中,家庭月收入及大学生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占5%,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了54.36%。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有关调查显示,贫困生的比例(含北京)在15%左右,首都59所高校在校生总数28万多人,大约有4万多名贫困生需要资助。
自1987年以,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体系。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个包括“奖、贷、助、补、减”5个方面的资助体系已初步建立起。1999年开始实行试点的国家助学贷款,可以说是这一助学体系中的最亮点。2000年实行的无担保(信用)贷款,简化了学生贷款手续,有相当的贫困学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撑起了属于自己的天空。这些贫困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可以勉强支撑学业,那么,他们还有多少剩余去买书呢?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几所高校的贫困大学生,对他们的买书、读书情况作了调查。
我采访的第一个大学生是李孝广,北京林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他自东济南的一个乡村。他说:“我父母都是种地的,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水土保持专业,当时选择这个专业主要是考虑该专业基本上不收学费,一年才收800元,每月还有80元补助,相当于免收学费。平时生活费200元左右,除学校补助80元以外,其余的要靠自己勤工俭学贴补,或者做家教或者去街头发广告。3年的大学生活,我除了专业、必修的教材和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工具书不得不买之外,其他的书几乎没买。而且买专业教材时也要根据其重要程度决定取舍,自己非常想学的重要的专业才去买。那种看看笔记就可以通过考试的程基本不买教材,一般都是在图书馆借一下,考完试也就还了。英语、计算机书也都是借。但英语工具书,必须得买一本,其他感觉较重要的英语考试用书也就买几本,如单词书、教材。我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因此,小说之类的‘闲书’很少看,以前在旧书摊上买过几本。我知道这样的知识结构可能在未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我想现在先把专业学好,然后在工作中去自学。掰指算,我一年买书的费用也就占我总消费额的5%左右,大约100元左右。”
第二个接受采访的是自河南信阳的樊新武,也是北京林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他说:“我们那个地方农民的收入很少,靠粮食卖一点钱用零用。农村的人想多干活的也没有机会。学费都是贷款。假如经济允许的话,我会去买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看的书,但现在就只是买点英语四、六级考试用书。专业之外的书几乎没买过,想看了就去图书馆借。在买书上,一年不会超过100元,娱乐费用没有。”
据林业大学学生处负责人孙楠和赵俊石介绍,该校的贫困生与特困生加起已经达到全校学生的45%左右,这个比例在农林院校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这些学生买书以买教材为主,一般必修都买的,外书一般都利用图书馆资。问到这样做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两位负责人表示可以,因为现在图书馆的书还是比较全的,更新也比较快。另外,学校一般都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他们解决日常费用。买书的多少与经济状况成正比,总的说占月消费10%左右,其中外书占5%,他们都省在生活费方面。
是不是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读书状况只是贫困大学生的特例呢?记者又到中国政法大学走访了几位研究生。自湖南的小俞告诉我,1999年他考上了自筹学费的研究生,第一年的学杂费是9000多元。临走时,爸爸拿出东挪西借的300元钱说,对不起,孩子,爸爸没本事,只能拿出这么多。于是,小俞只好凭着自己的“关系”借了4000多元,加上父亲给的300元到政法大学。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学校特批小俞先缓交5000元学杂费。报到后,小俞抓紧时间办了两事,第一,拜访认识和不认识的湖南老乡,希望从他们那儿借专业书,结果收获颇丰。不但借够本学期需用的专业书,而且有的老乡还顺便送给他一些书籍。第二,找到一个居民区的电话,四处联系家教,当他几近绝望时,最后一家同意小俞为他家的孩子做家教。他欣喜若狂。小俞说:“当吃饭都成问题时,不可能拿钱去买书。但我绝不会因无钱买书而影响读书,刻苦读书是将安身立命之本。我的书的有以下几个途径:同学老乡送的或向他们借的,从学校图书馆借的,认为重要的地方就抄写。”说到这里,小俞向我展示厚厚几大本读书笔记,颇为得意,这几本笔记也是他所学知识的精华。“我另外一个书的是从旧书摊买,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美国克拉克的名著《公司法则》定价88元,我只用10元就搞定了,简直不可思议。现在,学校给我提供一个勤工俭学的职位,我又在一所民办高校兼,经济压力大为缓解,已经能拿出一些钱买一些法学名著和必须要买的专业书,但小说、休闲、娱乐类的书籍几乎不买。这些书,没有多大保存的价值。”
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诸多大学的情况表明,像小俞这样的实例并非个别。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经济状况十分糟糕,他们没有稳定的生活。但这些学生大多独立意识较强,积极寻找出路,或做家教或散发广告或做各种各样的兼职,在不太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既锻炼了能力,又增加了收入,让人钦佩。更让人佩服的是,我所采访的大部分学生中,特别是研究生,书架上都满满的全是书。贫困没有压制他们读书的渴望,反而激发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因为他们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最终战胜贫困。但是,细观他们的书架便会发现,这些贫困大学生的藏书相对而言都比较单一。一般包括专业书、英语书和考试用书,如:四六级考试书,司法考试书,计算机等级考试书等,小说、休闲、娱乐类的书籍难寻踪迹。
【:2002年6月20日《中华读书报》 记者 赵艳红】

天上有颗“华演星”
──第53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一等奖得主、金陵中学华演同学
2002年7月,国际天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批准编号为11730的小行星正式以南京金陵中学华演的名字命名。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因个人的小发明而使自己的名字闪耀在星空,这在中国还是首次。
那年的5月,当时还是金陵中学高三学生的华演同学作为江苏唯一入选国家代表队的学生,参加了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城举行的第53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ISEF)。他参赛的创新项目《记忆合金自动保护安全煤气灶》在大奖赛上荣获了专项奖(SpecialAwards)方面的一等奖,并获得4000美元奖金。这是专项奖中国际选手的最高奖励和荣誉。如今的华演,已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深造。
华演的发明一方面缘于他广泛的兴趣爱好,一方面得益于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金陵中学是全国最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校之一。学校每周安排两时专门指导学生对自己所选的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对新事物新知识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华演同学,自然成了学校研究性学习的领军人物。高一时他的研究性学习小论就荣获了市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高二时,一则因煤气泄漏致人死亡的报道深深刺痛了华演,“如果有一种设备,能让普通人和家庭远离煤气泄漏的危险,那就好了。”于是,设计一种安全煤气灶就成了华演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新题。经过认真思考,华演确立了以形状记忆合金作为题的解决方案。每到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华演就开始研究煤气灶具结构、查询各种记忆合金性能资料、设计安全气阀的图纸……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终于设计出了一个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相交控制连动装置,控制煤气阀门的机械杆结构组。南京大学张志炳教授对他的研究性学习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的设计“具有科学性、创造性与可实施性”。不久,华演又为发明申请到了专利,制成了第一台安全煤气灶。
【:南京教育信息网《“十五”教育发展回眸之五:南京学子系列报道》】

学习故事:“英语神厨”张立勇
2004年10月10日,共青团中央在东电视台演播厅举行首届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颁奖典礼,清华大学学生食堂工人张立勇成为获“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殊荣的十位杰出者之一。从一个高中辍学的打工仔到备受社会特别是大学生关注的“英语神厨”,张立勇走过了一条艰辛而又充满毅力的道路。
当上清华切菜工
1993年,刚上高中二年级的张立勇背起了打工的行囊——家庭的贫困让他过早地成熟,为了减轻父母负担,张立勇告别了校园,南下广州。然而,张立勇没有放弃从小的大学梦,他悄悄在行李中塞上了所有的高中本。因为没有大学凭,不懂英语,不会电脑,他在广州到处遭遇尴尬和痛楚,先做过一份临时工,后得以在中外合资的玩具制造厂上班。
1995年10月的一天,厂里了一批外国客人,一位身穿蓝西装的翻译用英语娴熟地向他们介绍。张立勇心头一阵澎湃,原学英语是这么美妙、这么有用的一事情,可以和许多外国朋友侃侃而谈,并为顺利开展商业活动充当一个“桥梁”的作用,于是好好学英语的想法根植在张立勇的心灵深处。
回到宿舍,他从蒙尘的行李包里翻出高中英语本,开始了英语的学习。然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学习岂是易事?工作了一天,身体极度劳累,张立勇咬着牙不让眼皮粘在一起,一字一字地学。而当工友们疲惫不堪地回到宿舍后,常常随手便把灯一关,蒙头倒在床上。张立勇想,如果自己起身打开灯,势必影响工友们的休息。他不忍心去打搅工友们本就短暂的睡眠时间,只好叹口气,把书本放回原处。在没有灯光、一片鼾声的宿舍里,他又一次陷入沉思……
看准了化氛围浓厚的北京,1996年6月8日,张立勇背上行囊,带上他的高中本,到了北京。在清华大学,张立勇经过严格的考核和体检,最后被安排到第十五食堂当了一名切菜的临时工。
清华园里的特殊学生
到清华的第三个月,张立勇听说第三教学楼的露天平台上有一个英语角,每个星期三晚上,一些学生和老师就会聚在那里,用英语交流。张立勇认为这是学习英语的好机会,一定要去看看。1996年10月的一个晚上,切了一天菜的张立勇按捺不住,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英语角。他缩在一个角落里,听别人侃侃而谈,却几乎听不懂,偶尔听到有几个熟悉的单词,还要思考一会儿才能想起它的含义;他想开口说话,又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意思。一个小时过去了,他为自己始终是个“局外人”而心急如焚。
这时,有一个英语角的组织者走过同他搭话。张立勇满脸通红,愣在那里不知所措。那位同学马上用中说:“没关系,慢慢学,试着说。”第一次得到鼓励,他把脑子里掌握的英单词拼凑在一起,结结巴巴地开口了。没想到那位同学告诉张立勇:“我听懂了你说的意思。”张立勇感到了学习的动力,用另外一种语言跟别人交流沟通,是多么有意思啊!英语是有用的,也是有魅力的,张立勇告诫自己:“目前你的英语水平还差得远呢,好好学吧。”
从那以后,张立勇成了英语角的常客。每个星期三一下班,他就迫不及待地骑上二手自行车,赶往英语角。1997年,张立勇申请加入清华大学英语协会,英语协会的组织者经过慎重考虑,这个只招收清华学生的组织破例批准了张立勇成为外语协会的唯一的特别会员。
在英语角和清华师生的帮助下,张立勇开始系统地学习英语。为数不多的工资除掉邮寄回家的钱外,已所剩无几,张立勇几乎全部用购买学习资料了。在清华的几年里,张立勇从没有买过一衣服,他用仅有的一点钱买二手书,买二手收音机,买二手磁带,甚至在垃圾堆里捡起别人丢弃的英语书学习。
自学的困难不断出现。在偌大的清华园里找不到看书的地方,一度是困扰他的最大难题。在吵闹的宿舍里无法安心看书,张立勇就跑到操场上的路灯下看书,可到了冬天,又怎能忍受北方的寒冷呢?不甘心的张立勇想出了办法。工友们注意到,平时并不爱打扮的张立勇也开始刮胡子、认真地梳头,把自己打扮得干净利落,原,张立勇是要去清华的自习教室。一天晚上,张立勇背着书包走进自习教室,他生怕别人认出自己不是学生被“赶”出,心里老是发虚。然而,清华对热爱学习的人是宽容的,张立勇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于是,上自习教室看书成了张立勇下班后的晚间生活,有时常常是到打扫教室的阿姨开始赶人了,他才依依不舍地走出教室。
食堂窗口成了英语角
张立勇紧紧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上班的路上他塞着耳机听英语新闻。食堂规定,在给学生开饭之前,厨师们先吃,吃饭时间只有15分钟。张立勇练习只用7分钟吃完饭,余下8分钟时间躲在食堂的饭柜后面背诵英语。
为了练习自己的口语,食堂也变成了小张的英语角。有一天中午,学生们下晚了,窗口挤满了人,有的学生迫不及待递进碗:“两个馒头!”“三个,我要三个!”众多学生的喊叫声和晃动的饭碗,让张立勇眼花缭乱,他脱口而出:“Would you please wait for awhile?(请等一下好吗?)”声音不大,但清晰有力,学生们愣住了。卖馒头的小师傅会说地道的英语?伸进窗内的手和碗缩回了。“Thanks for your patience!(谢谢你的耐心)”张立勇笑着又加了一句。
又有一次,两个学生在卖饭窗口前讨论,英语单词中有面包,那“馒头”怎么说呢?“是steam-bun。”张立勇接过了话茬。还有一次,俩学生在争bean这个词能否指代豌豆,窗口里面的张立勇说:“bean是豆类的总称,pea才是豌豆。”两个学生听了,点头称是。
从此,张立勇的窗口前总是排起一溜长队,许多不买饭的学生也要排队到他的窗口跟小张说上一句英语,同学们不由自主地把他所在的窗口取了个名字“英语窗口”。
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1999年和2000年,张立勇分别报名参加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通过;2001年,参加托福考试,获得了630分的高分。一时间,张立勇成为校园里的热点话题,更有人将他与《天龙八部》中深藏不露的少林扫地僧相提并论,“少林有扫地僧,清华有馒头神”。张立勇从此也得了“英语神厨”这个“雅号”。此后,张立勇又参加了成人高考,并考取了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主修对外经济与国际贸易专业,并最终获得了成人教育的本科凭。
1999年以,张立勇的学习事迹已被100多家国内外媒体采访报道,在全社会产生了很大反响。
张立勇出名了,这是他从没想到过的,他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社会信。西安的一位大学生朋友在信中写到:“是你的故事让我最终战胜了英语六级考试,也战胜了我自己”……2002年,两名功不及格的清华学生,与张立勇一席长谈后,触动很大,从此学习成绩上去了,并最后被保送研究生。面对如此众多的信访,张立勇始终耐心解答,因为他觉得作为一个农民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是社会和清华校园给了自己无私的帮助,而自己也应该尽自己所能回报别人,这是最大的幸福。 【清华大学供稿】

我国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其总体目标就是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人才强国战略的涵义。人才强国是依靠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基本内涵:一是通过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将我国由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人才强国;二是通过改进人才管理,挖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让人才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让人才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人才资是第一资,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和各方面人才。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以人才资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努力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要通过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广泛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聚焦自主创新
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2006年1月9日~11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也发表了题为《认真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开创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局面》的重要讲话。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胡锦涛强调,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的指导方针,对中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是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五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发展创新化。 【:时事资料手册2006年第1期】

我国首部人才报告摘要
2005年10月初,由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编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黄皮书)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人才状况分析报告。报告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人才配置步入了历史性转折阶段。这种变化趋势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
我国人才发展的主要特点——
1.人才队伍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2.人才的素质逐步提高。
3.人才产业结构与国民经济的产业布局分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明显偏低,就业人员的学历状况急需改善。第三产业集中了大批人才,而人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其他产业,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发展制造业大国的目标不相适应。
4.人才地域分布仍呈东强西弱态势。
5.未非公有制单位将是接收人才的绝对主力。改革开放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带我国人才队伍结构状况的根本性变化。其最突出的表现是国有企业职工总数(包括公务员)和人才总量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持续下降。而与此同时,1994年~2003年,非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分别增长了29倍和3.4倍,非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占全国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提高了23%和11%。未,这一变化趋势将可能继续扩大。
6.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人才分布不合理,目前占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7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产业和行业分布需要调整,例如第三产业内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金融管理、房地产、商贸餐饮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人才比例偏低。学科或专业分布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经济、会计等类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以上,而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仅占总数的18%。在从事研究与发展的专业人才中,新材料、新能、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类专业人才短缺。
我国人才市场发展存在四大问题——
报告认为,虽然我国人才资配置市场化的进程已经展开,但我国人才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户籍制度的制约,严重阻碍了人才的跨地域流动,成为影响人才要素市场的重要因素。2.人事档案制度改革滞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单一的国有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并存的新形势;现行的“人档分离、收费管理”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不符合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的需求;传统人事档案的采集利用制度不符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3.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公务员、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辞退、辞职的暂行规定不完善,影响了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出口,人才市场运行、供求、价格、竞争机制不健全,对人才资配置的调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4.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很多地方没有建立起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活动的执法检查制度,人才市场的就业歧视、职业安全、权益保护问题突出,影响了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2010年专业技术人才至少缺1746万——
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人才供求总体仍将存在总量短缺与结构性短缺、供给性短缺与需求性短缺并存的状况。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需缺口为1746万~266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缺口为20.6万人,第二产业为96万~246.9万人,第三产业为361万~672万人,新兴产业为32.7万~53.8万人。从结构上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才短缺问题更为突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强。
【:时事资料手册2005年第6期】
【备用资料】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中美经济相差100年?
中科院2月18日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认为2001年中国与美国等七个国家相差100年左右
“中国经济现代化在本世纪将进入世界前10名。”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昨天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中披露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在2050年前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中等水平,进入世界前40名;在2050至本世纪末,中国将全面实现综合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10名。
■中国经济距世界先进水平的绝对差距还在拉大
“上世纪后2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增长率,经济成就世界瞩目,但中国经济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绝对差距还在扩大。”题组在报告中指出,虽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很高,但因其起点低,年增长量很小,与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中。数据显示,从1960年到2000年的40年间,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绝对差距扩大了12倍。在1960年,人均GDP相差2787美元、2000年相差33905美元。
在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和科学比较后,题组指出,2002年中国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距离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差距非常大。2002年中国综合经济现代化指数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69位。2002年,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经济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任务非常艰巨。”题组认为,如果把人均GDP和经济结构的综合年代差理解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年代差距,那么,2001年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国际差距十分显著。2001年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的综合年代差在100年左右,与德国等7个国家在80年左右,与日本等6个国家在50年左右,与葡萄牙等5个国家在30年左右。
■中国地区经济现代化不平衡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中指出,中国地区之间的现代化水平十分不平衡,“2005”的报告中也指出,地区经济现代化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报告以2002年的数据展开分析说,经典经济现代化指数排前10位的地区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辽宁、福建、东和黑龙江。如果京津沪港澳台不参加排名,2003年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排名前10位的地区为:浙江、辽宁、江苏、广东、黑龙江、湖北、重庆、吉林、福建和东。
报告指出,2002年中国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经典经济现代化指数为22分,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64位,处于经典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期。如果保持1990—2002年经典经济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不变,中国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大约需要28年。
■2050年前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提升经济质量
题组指出,从现在到2050年前,中国经济现代化至少将面临经济质量、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竞争力三大瓶颈,其中,“重中之重”是提升经济质量。“虽然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经济质量的国际差距十分明显。”报告指出,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高收入国家的1/27。中国要达到2002年的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率分别需要提高26倍、32倍和46倍,按照7%—8%的年增长率计算,分别需要49年、46年和50年的时间。
“由此可见,即使中国能保持过去20年的高速增长,要达到2002年的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还需要50年左右的时间。提升中国经济质量的任务
仍然十分艰巨。”题组表示,未50年,中国经济战略需要完成两次转变:一是从规模增长型向质量进步型的转变,时间大致为2005年至2020年;二是从质量进步型向创新福利型的转变,时间大致为2021年至2050年。
■本世纪前50年我国经济现代化面临十大挑战
中国经济现代化将面临三大机遇和十大挑战。题组在报告中指出,三大机遇分别是:信息化和全球化带的新机遇;绿色经济和生物经济带的新机遇;体验经济和化经济带的新机遇等。
这十大挑战分别是: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和快速增长;从三元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农业现代化;资和能的持续供应;保持金融稳定;生态现代化,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地区和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利益。
■题组“描画”中国经济现代化路径图
题组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中“描画”出2050年前中国经济现代化路径图。报告说,21世纪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国际水平要上三个台阶,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要前进六个阶段,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提高60位左右。
报告解释说,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在2020年左右从经济欠发达国家升级为经济初等发达国家;在2050年左右从经济初等发达国家升级为经济中等发达国家;在2080年左右从经济中等发达国家升级为经济发达国家,在2100年前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的前列。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在21世纪前50年提高30位左右,在21世纪后50年再提高30位左右。
■第一访谈
中美差距从何而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昨天披露,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与美国相差100年。记者昨天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
■记者:为什么说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水平比美国要差100年,题组计算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何传启:我们在进行国际间经济现代化的比较时主要用了三个数据:2001年中国人均GDP为3583美元,美国达到这一水平的年代为1892年,相差109年;2001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比重为50%,美国同比例的年份为1870年,相差131年;2001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5%,美国同一比例的年份为1914年,相差87年。我们把三个数据的相差年份一平均,得出与美国的差距为109年。
■记者:您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化方面要赶上美国需要多长的时间?
何传启:我们认为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美国2002年的人均GNP为35400美元,根据其4%的经济增长速度计算,一年增长1416美元。而中国2002年的人均GNP为960元,按照8%的增速计算,每年增长仅为77美元左右。
【:北京青年报】
我国发布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成果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9月7日向媒体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有关负责人指出,由于部门局限和技术限制,已计算出的损失成本只是实际资环境成本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的绿色GDP还需要更为艰苦的工作。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简称绿色GDP核算)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自然资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的核算体系,能够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3月启动这一项目。两年中,技术组对各地区和42个行业的环境污染实物量、虚拟治理成本、环境退化成本进行了核算分析。
国家两局负责人共同介绍说,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至少应该包括5大项自然资耗减成本(耕地资、矿物资、森林资、水资、渔业资)和2大项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基础数据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此次核算没有包含自然资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包括20多项,此次核算仅算了其中的10项(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农业和材料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以及固废侵占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没有涉及。总的说,这次核算的结果只是整个结果的一部分。而且,在已经核算出的10项损失中还存在低估和缺项的问题。即便如此,损失也已经占到GDP的3.05%,数字非常惊人,说明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这次核算得出的结果虽不完整,但也足以令我们对现实全貌有所估计。这些数字再次证明了,环境危机正在越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不断增长的GDP数字,是建立在资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的基础之上的。这种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的发展方式虽然起到过应有的历史作用,但在今天,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资能瓶颈时期,不能承受资衰竭造成的风险;社会又进入了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矛盾多发期,不能承受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随后又提出建设资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中国政治思想领域内的一次重大升华,是中国由传统工业化模式向新型工业化模式飞跃的一个重大契机。但是,任何好的理念都必须有坚实的制度支撑。如果我们不能够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的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体系,就无法完成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既定目标。
据介绍,2006年7月初,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该项目成果专家评审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院士和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该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组认为,项目提出的核算技术和方法体系基本科学合理,为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在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核算方面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意义,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客观地说,现阶段要搞清楚资环境问题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多大的实质性损害,确实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可是这些问题涉及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想绕也绕不过去。试想,诸如污染损害、资消耗、生态退化等一笔笔环境代价的账,要是不算清楚的话,某些人会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推诿责任,进而心安理得地在“宁可呛死,不能饿死”等昏话的驱使下继续折腾,甚至干出“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行径,后果可能相当严重。发展是硬道理,不计代价硬发展则是坏道理。如何核算发展的代价,给人们一本明白账?国人逐渐耳熟的绿色GDP就是用减法算这个账。从理论上说,绿色GDP等于传统GDP减去自然和人两大部分的“虚数”。何谓“虚数”?不妨从环境角度观察一下。传统GDP把自然资当成自由财富,没有考虑自然资的逐渐稀缺性,也没有考虑如何解决资的质量下降和耗竭性资的枯竭等问题。通常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消耗得越多,其GDP增长也就越快;同时,它不能反映环境的缓冲能力、自净能力、抗逆能力等指标的下降,反而将产生环境污染的经济活动收益也计入其中,甚至将环境污染算成经济的贡献。

【教材建议修改内容】
L6——P83“实践”栏目下的正需要改造:
从1986年开始,我国先后开展了“一五”“二五”“三五”和“四五”普法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从2006年起,开始实施的第五个普法教育五年计划,是在新的历史条下开展的新一轮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既要着眼于对过去20年普法教育丰富经验的总结和继承,又要根据今后五年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大趋势,本着继承与提高、借鉴与创新的原则,认真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一般与重点、短期与长期、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积极探索普法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实现新时期普法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跨越。
L11——P138第二段(楷体字第一段):2003年神舟五号相关内容改作:
继神舟五号2003年10月圆满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后,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又在2005年10月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我们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取得的重大进展,不仅引起华夏儿女的欢呼,也吸引了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
L11——P142“交流”栏目下的楷体字资料:置换资料(:中国证券报):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06年9月发布的2006中国企业500强名单显示,尽管500强企业的入围门槛在逐年提高,对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更为明显,但存在垄断特征,并且与世界500强的差距仍然很明显: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利润总额、收入总额、人均营业收入与人均利润指标分别仅相当于世界500强的6.6%、9.32%、20.5%与16.7 %。
L12——P150第二段(楷体字资料)置换2003为2005年资料(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1月26日宣布):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按2005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为22257亿美元,人均1700美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san/41959.html

相关阅读: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复习讲学稿
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
2012届中考政治弘扬民族精神 爱我锦绣中华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政治复习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