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第2节 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课 时
本学期第___课时
日 期
本单元第 _课时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
感知目标
学 习
目 标
情感、 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维护人格尊严权的法律意识。
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尊严权的能力。
知识
学生掌握依法尊重、保护自己人格尊严权的知识,知道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尊严权。
重 点
难 点
重点: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 难点: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学
习
流
程
一、复习检查上一节内容: 1、为什么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2、怎样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二、时政新闻:
三、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伴我们一生的权利。 导入新课——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四、学习过程:
(一)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人格尊严?它包括哪些权利?
2、青少年怎样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理解什么是隐私?什 么是隐私权?(注意:“不危害社会”)
4、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现象(或表现)有哪些?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5、青少年怎样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二)师生订正答案,教师总结纠正问题答案,学生速记
(三)结合课件分析理解学习目标知识内容:
抽查配合学生默写
小组轮流播报时政新闻
学生找出问题答案,组内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学生速记、再脱 稿回答。5
3
10
15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第一版块:【我们的人格尊严不容侵犯】
1、 有关法律:
关于人格尊严的法律规定: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关于姓名权的相关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99条: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关于肖像权的相关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100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关于名誉权的相关法律法规:民法通则第101条: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关于荣誉权的相关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102条:公民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
2、你说我说:
犯罪嫌疑人也有人格尊严吗?
教师引导: 根据现行法律的“无罪推定原则”,一个人在被法院判定有罪之前,任何人都不得视其为有罪。虽然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但仍然享有公民的一些基本民事权利,包括隐私权、名誉权等。退而言之,即使某人最终被判有罪,他依然是一个公民,媒体没有权利对他们使用随意性的污辱语言,没有权利对他 们不违背法律的个人生活秘密随意曝光。
3、我来维权:
v 小智因皮肤黝黑,有同学给他起了个“黑炭头”的外号,并且在同学中散播。其他同学一见到小智都叫他“黑炭头”,小智的心里很不好受。
v 1.该同学的这一做法侵犯了小智的什么权利?
v 2.如果你是小智,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教师引导:1、侵犯了小智的名誉权。
2、(1)可以直接告诉 那些同学,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对此很反感。如果他们还是这样做,你可以不理会他们,每次他们这样叫时都别回答,久而久之,那些同学也会觉得没劲,也就不会再叫了。
(2)小智也可以告诉老师 或家长,让他们来教育、制止他们。
(3)如果因为同学起的外号,造成严重后果的,小智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味地忍气吞声或者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都是不可取的。
第二版块:【法律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
1、 有关法律:
关于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宪法第4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统计法第15条 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材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
未成年人享有隐私权:
v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
v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其荣誉和名誉不受非法攻击。
2、大家评:
阅读剧本《拆信风波》,然后分析并回答问题。
v 时间:星期天早晨
v 地点:女儿的房间
v 人物:妈妈、女儿(某校八年级的学生)
v (妈妈气呼呼地将几封信摔在女儿面前)
v 妈妈:你还有心思搞好学习?
v 女儿:(惊讶地)你有什么权利私拆我的信!
v 妈妈:你是我的女儿,再说,我也是为了你好,不了解你的情况,怎么帮助你?
女儿:(砰地关上门)我的事从今后不用你管。
v 1.运用所学知识,对剧中妈妈的言行进行评价。
v 2.为了消除母女间的隔阂,请你向剧中“女儿”提出建议。
教师引导:
1、(1)剧中妈妈的行为体现的了对女儿的关心,但方式不恰当,同时说明了妈妈缺乏法制观念,是侵犯女儿的隐私权的违法行为。------什么行为,体现或说明了什么思想
(2)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我国法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理由(法律依据)
2、(1)首先女儿平时保管好自己的物品。
(2)面对妈妈的这一行为女儿应该平心静气地向妈妈说明,妈妈的这一行为是不正确的,侵犯了女儿的隐私权。
(3)女儿应该在平时主动和家长多交流和沟通,及时把自己的思想、学习和身体等情况告诉妈妈。
3、生活在线:
v 父母偷拆自己的信件
v 发现自己的秘密在同学中传播
v 老师为加强教育的针对性,翻看学生物品
v 小王将同学勒索他人钱财的事告诉了老师
教师引导:1、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不愿公开或不愿让他人知悉的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秘密的权利。
2、在我国,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同样享有隐私权。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第三版块:学法用法
v 某公司职员李某与王某同住一室。一天,李某偷看了王某的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公司员工中传播。王某对此非常恼火,顿生报复李某的念头。于是王某向公安机关写信,信中列举了李某盗窃工厂财物、赌博等问题。公安机关经过调查证实,李某没有盗窃、赌博行为。
v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李某和王某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教师引导:
1、(1)李某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2)因为在我国,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 护。
(3)李某偷看王某的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传播,侵犯了王某的隐私权。
2 、(1)王某的行为也属于违法行为。
(2)因为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诬告陷害。
(3)王某在合法权益受到李某的侵害后 ,不是拿起 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对李某进行诬告陷害,侵犯了李某的名誉权。
(四)课堂总结,指出本课知识重点。(见板书)
五、课堂巩固与检测: 1、知记学习目标:2、4、5题,教师检查提问 。 2、做《学习与检测》P : 题
读读、理解
小组讨论后回答
小组讨论后回答
读读、理解
小组讨论后回答
小组讨论后回答
小组讨论后回答
复习巩固
知识运用
2
10
板
书
板书设计:
1.人格尊严的含义。
2.人格尊严的内容
法律保护 3.怎样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
人格尊严 4.隐私权的含义。
5.青少年怎样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权。
6.相关法律规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er/54831.html
相关阅读:第九课 一步之遥 教案
开放的胸怀
第四课 老师伴我成长教案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相亲相爱一家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