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教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目标

  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3、知道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4、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4、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5、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的差异与自然条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6、通过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思想教育。

教学设想
1、农业与我们,这部分内容我想这样引入,首先请学生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在结合图4.11补充说明。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可提几个产业,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农业,例如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最终为学生归纳农业的概念。
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可以结合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属于那一类农业的产物。
3、农业的地区分布,引导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读图的基础上讨论完成101页活动的表格,同时老师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出了农业的四个部门,并点明了农业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同时还指出人们的吃、穿、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农业。

  本筐内容是全节的基础,叙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这些内容先通过图片展示,然后又设计了“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利用素描图和“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以及读图练习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这个问题。教材在这个内容的最后还设计了填表练习题,让学生在反复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粮食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各部门合理布局的关键,是解决农业一切问题的钥匙。所以,教材将其作为专题讲述。多种经营既发挥我国人多的优势,转变地少的劣势;又能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保持生态平衡,故教材也进行了重点论述。


教法建议

  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将着眼点从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观念教育上,加强对学生观念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和意识。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优化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中丰富的图像,在“导”字上下功夫,循循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读图比较,分析概括总结,让学生自己依据数据地理事实得出应有的结论。

  2、我国南、北方土地资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少讲道理,多用实例。利用“种植业景观素描图”及“想一想”,从身边看得见的生活事例出发,使学生有一个直观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已学过的我国的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弄清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出现不同风貌的原因,并借助于“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或其它的投影或图片等,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我国南北方土地资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之后,在教材安排的“活动”表格的基础上增加几个栏目进行比较,让学生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在指导学生阅读农作物分布图时应抓全局,看总体的分布状况,而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纠缠于某一点。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2、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新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等方面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知道“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节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有关农业的知识,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主要的农业部门有哪些?什么是农业?举例说明。通过学生例举熟悉的例子归纳总结出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然后又反过用概念判断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养蚕、养鱼等是不是农业。我们首先要通过事例让学生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让学生看本99页的“活动”,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首先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其次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再次,我国是一个拥有8亿多农民的大国,因此农业是支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四个生产部门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也指种植业)

【承转】正如同学们所知道的,我国北方人喜欢吃的主食是面食,南方人喜欢吃的主食是米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这与我国的哪些地理环境因素有关呢?

【提问】气温除了影响我国粮食作物的生长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会受到气温的影响呢?

【提问】那么,除了气温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呢?

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农作物的分布的因素:气温、水资、地形、社会经济发展条等。

引导学生读本100页图4.13,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加深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的理解。
让学生讨论完成本101页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气温、降水、地形等对我国农业表现的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从而也为下一节的内容打下伏笔。
【总结】
1、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2、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与我们
1.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
2、农业的概念
3.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1、 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2、 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典型例题

  1、建国以,我国人均粮食增长不快,其主要原因是( )

  A.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B.自然灾害频繁 C.人口增长过快 D.粮食浪费严重

  解析:人均粮食等于粮食总产量与总人口数之比值。建国以,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人口增长很快,增产的粮食很多用于新增人口的需要。因此,人均粮食增长较慢。此外,由于荒漠化、盐碱化、城市用地等使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也影响粮食总量和人均量的增加。答案为C。

  2、在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首先要改造的自然要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解析:丘陵地区其地表坡度大,耕作不方便,也不利于水分、肥料、土壤的保持,常发生水土流失,故改造地形,使坡度变缓为首要问题。热量、水分、土壤则要针对具体地区,只有条不好的需要改造。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丘陵地区在粮食问题压力不大时,应多发展林业更为有利。答案为C。

扩展资料

粗放农业
  把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上,采用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这种农业主要依靠数量较多的土地和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获得农产品与增加产量。其农产品总产量的增长,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实现。因粗放农业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很少,故产出很低。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一般在地多人少、边远偏僻、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多采用粗放经营方式。如非洲的干旱和沙漠地区,中国的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干旱或高寒地区和云南、贵州等边远区均为粗放农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粗放农业将逐步向集约农业转化。

地貌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各种不同的地貌形态,如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沼泽、洼地,都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一般以地形的高度、坡度、坡向、地面切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最明显。

  (1)高度

  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水汽减少(迎风坡除外),地面辐射增加,温差大,日照强而长,还能使气团变形,改变风的性质,影响降水,因此出现农业生产垂直布局的现象,平地布局中的用地矛盾有时可以从垂直布局中得以解决。如果绝对高度太大,终年积雪就难以利用。此外,相对高度对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使用都有影响。

  (2)坡度

  坡度在15°以上的地区难于使用大型机械;在30°以上地区,小型机械及大役畜难以使用;在45°以上地区,人畜难以活动。根据概略的统计:坡度为8°时,履带式拖拉机的生产率比理想平原时的生产率降低13~15%,而燃料费增加12%;坡度为6°时,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生产率要降低一半,而燃料费亦增加一倍。可见,坡度影响着耕作的难易程度,从而反映在劳动生产率上。虽一定的坡度有利于自流灌溉和排水,但对水土流失、梯田设置、太阳的入射角有不同的作用,进而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坡向

  影响到接受日照、辐射,进而影响水分状况。北半球一般南坡日照时间长,作物生长好,产量高;北坡则相反;东、西坡则处于居中地位。 (4)地面切割程度

  影响着机械化和水利化。田面展宽不超过15米时,拖拉机很难迂回。如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机械化的程度就不易提高。

  此外,小地区的农业布局还受微地貌的影响。

花生 
  花生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产量占全国油料总产量的45.6%。花生原产热带地区,对热量要求较高,对土壤适应能力很强,除盐碱地外各种土壤均可种植,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最宜。我国花生产地分布很广,北起松嫩平原南至海南岛,西起塔里木盆地东到沿海,除青、藏、宁、内蒙古省区外均有种植,但以东部辽宁以南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分布最多。其中东花生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全国有两大花生集中产区:一是沿渤海周围的丘陵地和沿河沙土地区,包括辽东半岛、辽西走廊、冀东滦河下游地区和东半岛,面积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1/3,产量占全国的1/2,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闽、粤、桂、台等省区的丘陵及沿海地区。

集约农业
  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集约农业具体表现为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产田,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集约农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受自然条、经济基础、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影响。衡量集约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有两类:①单项指标。如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平均占有的农具和机器的价值(或机器台数、机械马力数)、电费(或耗电量)、肥料费(或施肥量)、种子费(或种子量)、农药费(或施药量)及人工费(或劳动量)等;②综合指标。如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平均占用生产资金额、生产成本费、生产资料费等。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等地区均属集约农业。


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按其用途分为: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贝母等)、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广义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经济作物具有地城性强、技术性高、经济价值大和商品率高的特点,对自然条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类及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集中化与专门化程度均较高。20世纪80年代初以,中国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下,逐步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并根据“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调整作物布局,建设各种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促进了各类经济作物全面发展。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组成部分。粮食安全概念是在粮食供给出现严重问题、粮食最不安全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一般由粮食总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粮食品种结构安全、粮食储备安全、粮食供给系统安全等方面组成。在通常情况下,粮食总量安全是最重要的,并由此而产生了另一概念即粮食安全警戒线。粮食安全警戒线因区域而异,主要取决于一个地区的食物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通常是经济发达地区安全警戒线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中国,比较公认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社会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其二是社会人均粮食占有量320公斤。结合目前全国实际占有量不足400公斤的情况,认为以320公斤似更妥。

粮食商品率
  出售的粮食(商品粮)数量与粮食总产量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粮食商品率是衡量提供商品粮数量的指标,其高低取决于粮食商品量的大小,也是反映粮食生产发展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世界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和法国等。中国因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现粮食生产仍以自给性为主,粮食商品率普遍较低。除东北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关中平原等15片商品粮基地的粮食商品率为20~35%外,大部省(区)内商品粮基地商品率多在10%以下。故应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复种指数、改进耕作制度、广辟肥、改良盐碱等低产田等多种措施,普遍提高各地区粮食的单产水平,在巩固提高现有的各类商品粮基地的同时,加速建设新商品粮基地。

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亦可称食用作物。其产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栽培粮食作物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粮和某些副食品,以维持生命的需要,并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和大部分粗饲料,故粮食生产是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通常,粮食作物也是农作物中的主导作物,世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8%(1987年),粮食总产量及稻谷、小麦、谷子、甘薯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农业的涵义
  农业是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依靠动植物的生物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转换成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的总称。这里所谓“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包括农产品的简单加工业,以及其他农村副业等。农业是一个“自然环境一生物一人类社会”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完整网络,是一个统一整体。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物质生产部门。

  通常所说的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农业是指耕作业,主要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个部门,即通常所说的大农业。

  在国民经济中具体确定农业的范围时,不仅以上述产品再生产的特点为依据,同时也考虑到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各类生产之间的经济联系。目前,我国农业划分为农业(农作物栽培)、林业(造林营林)、畜牧业(畜禽饲养)、渔业(水产捕养)和副业。其中的副业并不具有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但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于农村的依附性生产活动,因此也列入农业的范围。

  众所周知,农业是人类衣食之、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人类最初的劳动是从采集野生果实和渔猎等觅取食物的生产活动开始的。后产生了原始畜牧业和原始种植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生产出的生活资料除满足农业劳动者自身的需要外,还有剩余,于是有可能让一部分人从事农业以外的劳动,从而才有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以后,商业、交通运输等部门也才能相继出现。但是,从农业中独立出的工业等国民经济部门要得到发展,仍然要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劳动生产率愈高,农业能够为工业和其他部门提供的生活资料、原料、劳动力愈多、市场愈广,这些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也就愈快。任何社会,工业和其他各项经济化事业的发展,最终都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


农业集约化与农业区域化
  农业集约化与农业区域化,其中农业集约化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量,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它主要是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提高农产品的总量。而农业区域化是指各地区根据当地农业自然资以及社会经济的优势条,逐步形成一些比较集中的特定的农业部门,以便于最充分地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资,它有利于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和现代化的技术管理,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农业经济结构
  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前者包括经济形式结构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结构;后者包括农业部门结构、农业技术结构、农业区域结构等。此外,农业经济结构按集约化程度划分为粗放型结构与密集型结构等;按照商品化程度划分为自给型、半自给型、商品型经济结构等。上述各种农业经济结构内部还可细分,如农业区域结构既可分为种植业区、林业区、牧业区、渔业区等经济结构,又可按地貌形态划分为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经济结构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经济网络结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受资条、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立的条
  所谓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是指农产品商品率高,能够长期稳定地向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的集中产区。它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热带作物、蔬菜、木材、畜产品、水产品等生产基地。其形成条是:

  (1)自然、社会经济条适宜,原有生产基础较好;(2)资丰富,生产发展潜力大,在全国或地区商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量大,商品率高,交通运输较方便;(4)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

  发展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时,首先要对原某些老的农产品集中产区(如常年的余粮区、棉区、花生区、蔗区、茶区、果区等)和新发展的地区(如甜菜区、橡胶种植区等)进行调查研究,综合评价当地自然条的生态适宜性,社会经济条和技术条,目前产量和商品率水平及其稳定程度,进一步扩大生产的可能性等等。然后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其中生产条较优越、原有生产基础较好、产量和商品率较高、增产潜力较大的若干地区,作为该项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为了便于建设、所选基地不宜太分散,应相对集中成片(例如若干县的组合)。确定基地以后,要分别进行规划,根据每片基地的条、特点和问题,采取相应的经济技术措施,集中使用农业投资,大力改善其农业生产条,改善物质技术装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以尽快发掘生产潜力。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改善交通运输条,保证商品流通渠道的畅通和基地内的其它商品供应,千方百计地大幅度地提高基地农产品产量和商品率。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城市的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农村体验生活

  活动目的:

  1.认识种植业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优良品质

  活动具体过程:

  1.教师向学生讲活动的要求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便活动安排。

  2.给出参考问题:

  (1)目的地的农民以种植什么为主?

  (2)以种植什么为辅?

  (3)家庭生活水平如何?

  (4)年收入能达到多少?

  (5)家中的子女上学了吗?

  (6)每日的伙食和自己家相比有什么不同?

  (7)请农民讲一讲种粮食或蔬菜的基本知识。

  (8)体会农民种植的辛苦。

  3.活动时间为两天,具体的安排如下:

  (1)周六早晨乘坐专车出发,上午到达。

  (2)按照预先分配好的小组,与农民家庭组合。每个组有一位教师。

  (3)进行为期一天半的活动:吃住在农家;帮农民干农活;进行调查。

  (4)周日下午2点乘车返回。

  (5)回家后将活动过程记述下,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4.评选此次活动的最佳学生,并将学生写的感想进行评比。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是( )

  A.耕地面积大  B.高温多雨同期  C.水资丰富  D.可耕地多

  2.我国农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 )

  A.林业  B.牧业  C.渔业  D.种植业

  3.既是小麦产区,又是棉花产区的是( )

  A.河套平原  B.渭河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松嫩平原

  4.东北地区播种面积最大的糖料作物是( )

  A.花生  B.芝麻  C.油菜  D.甜菜

  5.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出现原始种植业的地区是( )

  A.珠江、长江流域  B.黄河、淮河流域

  C.长江、淮河流域  D.黄河、长江流域

  6.下列地区中,农作物可一年两熟的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海南岛  D.长江中下游平原

  7.我国农业生产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是由于( )

  A.自然条和土地资多种多样为依据 B.土地面积广大,人口众多

  C.气候复杂多样,人口众多      D.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8.我国全国性商品粮基地应建在( )

  A.人口稠密的地区      B.粮食生产少的地区

  C.年更是商品率高的地区  D.交通发达的地区

  9.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全国性商品粮基地是( )

  A.江淮平原  B.成都平原  C.三江平原  D.珠江三角洲

  10.导致我国南方与北方耕作制度产生很大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水

二、填空题

  1.种植业受自然条的影响很大,一方面要有_______,一般要求_______,土壤深厚、肥沃、水丰富;另一方面要有可供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_______。

  2.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是_______,糖料作物是_______;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是_______,糖料作物是_______。

  3.建国以,我国的年更是产量虽然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由于_______,_______,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4.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

  5.一般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北地区主要是_______,灌溉多采用_______,种植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甜菜等;以南地区主要是_______,广泛种植_______,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较广。


答案:
  一:1B 2D 3B 4D 5D 6D 7AD 8C 9B 10B
  二:1.适宜耕作的土地 地形平坦 气候条
    2.花生 甜菜 油菜 甘蔗
    3.人口增长过快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4.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要用科学方法种田
    5.旱地 水浇形式 小麦 棉花 花生 水田 水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er/37937.html

相关阅读:台湾省
八年级地理台湾省 教学案
中国的区域差异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西双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