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心VS同理心
拥有同情心的孩子,懂得体谅他人,而具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将他人的感觉内化为自身的感受,这样的好美德,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与挫折忍受度,都有所助益。透过一些小撇步,从小开始养成孩子的同情心与同理心绝非难事!
同情心与同理心在字面上仅一字之差,但是意义与程度却不相同。拥有同情心并不等于就会有同理心,但是有同理心的人,一定拥有同情心。同情心可以解释为“在情感上与他人有共鸣”,而同理心的范围更深一层,除了能感受到别人的感受以外,在认知上,更能融入别人的角色,感受对方当下的心情,层次更高。不论是同情心或同理心,都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必须透过后天的引导,来认识自己与他人。
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
有些说法认为,刚出生的小婴儿,就开始拥有同情心了。一群新生儿在育婴室里,只要有一个宝宝哭,其他小宝宝也会跟着哭,纽约大学心理系教授霍夫曼,将此行为称之为“同理心唤起”,认为此反射性哭泣的能力是天生的。会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1岁以前的小小孩,认为自己本身与外在环境是一体的,当他感觉到别人在哭,就会跟着一起哭。这样的情况要到l岁之后,认知发展趋于成熟时,宝宝才能区别出来,自己与外在个体、环境并没有关系。
婴儿室的宝宝听到有其他同伴哭时,会跟着哭,不见得是同情心所致,而是受到环境气氛的影响。社会行为发展中,0到4岁幼儿处于自我中心期,尚未发展出同情心与同理心,爸爸妈咪可以藉由提供适当的机会、方法及学习经验,帮助幼儿发展同情心与同理心。
幼儿同情心、同理心的发展
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出现,与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关。l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开始区分出自己和其他个体,知道别人难过,与自己无关,不需要跟着表现出难过的样子。2岁左右的幼儿,认知发展更趋成熟,可以和他玩角色扮演,或是想像游戏、象征性游戏,孩子感受能力越来越好,能从角色扮演中,去了解其他个体,并站在别人的立场与位置上去为对方着想。
同理心需要有足够的认知发展与后天环境的引导,才能慢慢表现出来,所以大概要到2岁以后才会慢慢出现。当然,如果孩子的认知发展不够,就没有能力去了解与体会他人,同理心也就难以产生。
因个别差异不同,有些孩子受到较多的外在刺激,同理心可能会较早出现,而接触经验少的孩子,甚至可能4岁多才会发展出来,视刺激与经验的多寡而论。
女生比男生有同情心?
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有悲天悯人的精神?这样的说法,是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实际研究显示,男女具有同情心、同理心的差异并不大。会产生这样的刻板观念,可能与社会文化本身所赋予男女教养方式的不同有关。多数男生被教育为必须坚强、不可轻易流泪,否则就像娘娘腔;而一般人和小女生讲话时,语调部会变得柔和,当她哭泣时,会想去安慰她、理解她的情绪,因此在文化上就已对性别角色加以限制,造成此既定印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610209.html
相关阅读:给说话推迟宝宝的小贴士
如何教宝宝学习英语?
礼貌用语和孩子感恩的心
玩具,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童心是鼓励和呵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