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别人善意的、反复的提醒,你都置之不理的话,最终会把别人激怒……
有位妈妈说,她回家的时候,发现孩子和爸爸在撕扯,原因是孩子玩一个类似金箍棒的玩具,浸水后甩着玩,把上面的水都甩到了别人身上,爸爸和周围的人都提醒他不要这样,但他继续甩,反复提醒之后,爸爸一怒之下把孩子的玩具给扔了。孩子就撕扯着要把爸爸的手机也扔了。
妈妈了解了事情原委,也支持爸爸,于是孩子就生气回家了。过了一会儿,孩子对妈妈说:“你要向我道歉。”妈妈说:“我不会给你道歉的,因为我没有错,如果我错了我会道歉的。”
过了一会儿,孩子又说:“老妈,你应该向我道歉,这个玩具是我从哥哥那里千辛万苦抢过来的,就这样被扔了。”妈妈说:“你既然知道来之不易,为什么不好好保护它?而且还要用它去搞破坏。”孩子说:“这个棒脏了,我就去河里洗一下,上面有水,我想把水甩干。”妈妈说:“当时你要说清楚。”孩子说:“我刚甩的时候,老爸就给扔了。”妈妈说:“那是你的缘故,怪不得别人。”孩子听了这话,就赌气躺在床上。
我问这位妈妈:“你相信孩子的解释吗?”妈妈非常肯定地说:“不相信。”孩子的解释显然是避重就轻。
像这样的事情,反应了亲子之间的沟通常态,一方面,这件事情最关键的点并没有被讨论;另一方面,妈妈被孩子所引导,沿着“道歉”的话题说了半天,本来妈妈没有什么错误,结果竟然是孩子跟妈妈赌气。
我单刀直入地问妈妈:在这件事情上,孩子到底错在了哪里?妈妈想了半天说:第一,他把水弄到了别人身上;第二,屡次提醒都不改,最终导致爸爸扔掉了他的玩具。
我建议妈妈不要被孩子绕进去,直接跟孩子谈最核心的问题:如果别人善意地、反复地提醒你,你都置之不理的话,最终会把别人激怒。
这正是孩子沟通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不善于换位思考,对别人的处境和愿望没有回应,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对于善意的提醒和要求,他总是无动于衷,最终把别人激怒,直接对他大吼大叫。
而我们的引导思路,就是让孩子从自己的感受和道理中走出来,看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妨碍乃至伤害,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个案例中讲到的“被孩子绕进去”,忽视了最核心的问题,是很多家庭中都存在状况。通常家长的脾气被引爆的点,并非是单纯的在孩子调皮时做的那件事情上,而是在于“反复提醒孩子”无果,最终被激怒。但大多时候家长并没有把这个最关键的原因看清楚、讲出来,让孩子真正明白。所以,当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时,同样的事情还会反复发生,孩子还会无视提醒,家长则会更生气,对孩子发脾气,之后又会产生自责情绪……如此往复循环
孩子6岁前特别是幼儿期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会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逐渐的引导孩子慢慢从以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如平日里通过合适的机会告诉孩子:妈妈也会累、你这样做会令妈妈不开心等等
Tab标签: 发脾气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561838.html
相关阅读:给说话推迟宝宝的小贴士
童心是鼓励和呵护的
如何教宝宝学习英语?
礼貌用语和孩子感恩的心
玩具,让孩子快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