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踪指导家庭教育”课题组研究的个案中,有一个叫佳佳的男孩。他今年快4岁了,住在一个大院里。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大院里总有许多小朋友玩耍。佳佳也常和姥姥出来,但他寸步不离姥姥,总抱着姥姥的腿,或倚靠,或转圈圈,从不肯走到小朋友中间去。他的眼睛直直地、远远地看着小朋友,脸上不带表情,好像有心事,又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好像对小朋友们玩的不感兴趣。可姥姥真要是带他回家呢,他又不肯了。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小孩子这样忧心忡忡?这要从佳佳出生不久说起。
佳佳刚出生不久,妈妈爸爸因为工作忙,照顾不了他,就把他送来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姥姥和姥爷身体都很健康,老实厚道,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退休之后在家闲得好无聊。外孙的到来,恰好给老两口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他们每天围着佳佳转,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活上根本不用佳佳的爸爸妈妈操心。佳佳刚来的时候,哭闹得很厉害,但很快就适应了新生活。姥姥常常推着小车,佳佳躺在里面,后面跟着姥爷,拿着水、板凳,背个小包,在大院里散步。熟悉的邻居总要停下脚步,逗逗佳佳,称赞孩子两句。佳佳的妈妈爸爸抽出时间也来看佳佳,送点孩子日常需要的东西,在姥姥家停留一两个小时后,就又匆匆地走了。
时光飞逝,佳佳快两岁时,妈妈感觉到问题了:儿子看见自己不是很亲,来就来了,走就走了,他玩他的,没有反应,有时连看都不看她一眼。妈妈心里开始不是滋味了。为了拉近母子的感情,妈妈来得勤了。每到周六、周日,就把佳佳带到公园玩,带回自己家住一天,准备好吃的饭菜,买他最喜欢的玩具……这些招数很管用,没多久,佳佳就重新喜欢上了自己的家,同时重新开始依赖妈妈:在姥姥家就每天盼着妈妈来;妈妈来了,就会扎着小手往妈妈怀里扑,脸上笑开了花;到妈妈该走了,他就生离死别似的哭啊闹的。有时候天刚擦黑,佳佳知道妈妈快走了,就盯着不放。妈妈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嘴里不停地说:“妈妈别走了。妈妈带佳佳走吧。”就连妈妈去卫生间,他也不准妈妈关门。可妈妈要上班,又不能真的把他带走,每次只好挖空心思想对策:有时批评吓唬孩子让自己走;有时给佳佳许愿:“妈妈明天给你买好吃的……妈妈明天给你买飞机……带你去动物园。”有时实在没办法,只好编个谎话儿把孩子支到阳台上,自己偷偷溜走。到了第二天傍晚,佳佳早早就等在门口,嘴里念叨着:“我妈怎么还不回来?我给妈妈打电话。”电话里妈妈一说今天不来,孩子就开始伤心地掉眼泪,饭也不好好吃了,整晚没精打采,没有笑容……
一来二去,哭成了佳佳的毛病了:睡醒觉就哭,磕一下就哭,鞋带开了也哭,要吃香蕉没人剥香蕉皮也哭,吃的米饭有点烫了也哭。搞得两位老人不知该怎么好。姥姥倒是好脾气、够耐心,但也就知道愣愣地抱着他,没什么新鲜招儿。情急之下吓唬两句,佳佳反而哭得声音更高了。姥爷气急了对孩子大吼:“哭什么哭,就知道哭,有你吃的,有你喝的,哭什么哭!”姥姥看姥爷发脾气,就和姥爷吵。这一来孩子更是哭个没完了,经常抽抽搭搭地进入梦乡。
以后,街坊四邻就更难看到佳佳的笑容了。
在佳佳的个案里,姥姥和妈妈双方争夺孩子的爱,都想让孩子跟自己亲,结果妈妈获胜,孩子离不开妈妈了,但孩子每周还要在姥姥那儿呆大部分时间,于是孩子焦虑不安,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竞争,所有人都输了。
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在于这几位家长都有些自我中心,都把自己的情感需要看得过重,而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孩子的需要,考虑自己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后果。
姥姥姥爷是隔辈人,人老惜子,教育意识或许不强,可以理解。问题主要在孩子妈妈身上:如果你工作确实忙,必须让孩子与姥姥同住,你就得做好心理准备,孩子可能对你没有对姥姥亲,这很正常,你可以作些“微调”,但动作不能太大。这位母亲的“拉拢”工作,显然力度太大了,拉过火了。你弄得孩子离不开自己,又不能每天陪着他,这不麻烦了吗?
这叫做“情感拔河”,孩子是被拔的“绳子”,心灵被双方拉成两半了。
我要是这位母亲,要不我就克服重重困难,自己带孩子;要不,我就有意识地不搞得孩子跟自己太亲,以免孩子粘上自己,送不出去。其实,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不管是在前面哪种情况下,都设法让孩子多结交些同龄的小朋友,让孩子从与同龄人的玩耍和交往中,满足情感的需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得到快乐。因为母亲本身也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总有一天孩子得独自生活、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到时候要走、要出门的是他,他真要不愿离开家门,你总不能自己躲到阳台上去吧?
这位母亲想二者得兼,让孩子情感上跟自己最亲,送到姥姥家又没问题,这是比较难的。据我的经验,有的孩子能做到这样,有的孩子就不行。许多孩子因为过于依恋家长,到幼儿园就往死里哭,情况与此类似。
作家长的,无论爸爸妈妈还是姥姥姥爷,谁不疼孩子?谁不希望孩子跟自己亲?此乃人之常情,无可指责。但是这种亲首先必须是健康的,而后还得是符合现实条件的。如果听任这种感情泛滥,淹没了理智,不管亲的是谁,最大的受害者都是孩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524176.html
相关阅读:童心是鼓励和呵护的
如何教宝宝学习英语?
玩具,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给说话推迟宝宝的小贴士
礼貌用语和孩子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