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古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孩子独立人格意识的增强,这个流传了千年的古训也许不再实用,甚至极其错误。
案例一:以前我有个邻居老苏,夫妇都是一般工作人员,工作普通、家境普通,但是他们的儿子却不普通,明显比其他同龄孩子活泼、聪明。为了把这么聪明的孩子培养成才,夫妇俩省吃俭用,花钱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花钱给孩子买电子琴并请老师教,只要是经济上能够承受的教育消费他们准会投入。
孩子也很争气,学习好、电子琴弹得好,而且待人有礼貌、爱帮助同学,深得众人喜欢。就是这样一个好孩子,却不能让做父亲的满意,经常为一些小事训斥孩子。我从他家经过的时候,时常能够听到父亲训斥儿子的声音。
孩子小的时候,爸爸的训斥很管用。但是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爸爸的训斥就不管用了,还时不时顶撞几句。于是爸爸就将训斥升格为打骂。再后来打骂也不管用了,不是孩子的消极抵抗,就是孩子和父亲的正面交锋,他家的打斗也时常引来邻居的劝解。但是邻居的劝解当爸爸的不但听不进去,反而觉得邻居们多事。我也劝说过他几次,我说:“你希望孩子优秀的想法是对的,但你这样打孩子对孩子的自尊是一种伤害,叫孩子怎么在老师、同学面前抬头呀!”但他却说:“这有什么?官打民不羞,父打子不羞,孩子不打不成器……”就这样,在他荒唐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继续着他的拳头教育、棍棒教育。儿子在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之下,变得倔强暴躁、不思进取、破罐子破摔。电子琴不弹了,辅导班不上了,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而且孩子开始逃学、打架。当然,这样换来的,是父亲更加凶狠的毒打。一次因为顶撞父亲而被用绳子吊起来毒打,做妈妈的怕儿子被打残或打死,就向110求救。从那天后他们就再也没见到儿子,等他们再见到儿子的时候,儿子已经进了监狱,他们夫妇去看儿子的时候,儿子却不愿意见自己的爸爸……
多么让人伤感的故事啊!当然这样的事情有些极端,但是下面的例子就是最平常的了。
案例二:伟平是我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其他方面的表现还好,就是有点倔强,爱和同学、老师顶牛。一个周末的晚上,我看完电影准备回家,却遇见了还在大街上闲逛的他。他背着书包,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晚了还在闲逛,他支支吾吾,显然有难言之隐。我一再地追问,才知道他早上出门的时候,因为一件小事爸爸骂他时他顶撞了爸爸,晚上回去肯定会被爸爸打的,因此到现在还没有吃饭,也不想回家。
我先带他在夜市上吃了饭,然后又和他仔细谈了心。他告诉我:爸爸对他和妹妹都很严厉,动不动就打骂,走路慢了要挨骂,做错事了要挨打,考试成绩不好要挨打。不管什么事情,只要爸爸看不顺眼,爸爸都会责骂、甚至动手。他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对待他和妹妹,他甚至怀疑自己和妹妹是不是爸爸亲生的。让他疑惑的是,有时候爸爸对他和妹妹又非常关心,非常好。因为爸爸经常打骂他,让他非常愤怒,也没有自信。在爸爸打他的时候,他甚至想杀了爸爸,但想到妈妈,想到妹妹,想到爸爸对自己的好,每次都忍了。但是,他现在真的不想再念书了,他想离家出走,到外面去流浪……
我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我首先指出了他爸爸动不动打骂孩子的错误,又从他的角度表示了对他的同情和理解,然后又劝说他要从父母希望孩子好的角度谅解爸爸……我把他安排在学生宿舍让他先不回家,等明天我去和他的父母沟通以后再做打算。
第二天一早我去了他家,他的父母正为儿子夜不归宿着急、生气呢。我把昨晚的事情给他们说了一遍,听完后他的父母完全傻了,嘴张得大大的,半天说不出话来。之后,妈妈一边不停地擦眼泪,一边埋怨丈夫:“就知道打骂,就知道打骂。”而他的爸爸则低头坐在一边,时不时来一句:“为什么这样,我也是为他好啊!”我告诉他爸爸:“我们为孩子好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仅仅是简单的训斥和打骂。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人格和自尊,孩子有缺点、错误应该批评、应该教育,但是不应该这么简单粗暴。我们做父母的应当把孩子当一个大人一样,平等对待,要和孩子坐下来进行交流。孩子大了,沟通、交流要比训斥、打骂有效得多。有时候当自己错了还应当向孩子道歉……”
当天下午,我、伟平、伟平父母坐在一起,父母说父母的想法,儿子说儿子的委屈。爸爸向儿子道歉,儿子也原谅了父母。那场面,父母哭,儿子也哭,我都差点流泪。之后,爸爸变了,儿子也变了,爸爸不再打骂伟平,伟平的倔脾气也慢慢地改了,不再和同学老师顶牛,越来越阳光、随和,学习成绩也逐步上升,高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大学。
广大的家长朋友们,从以上两个故事中我们是否能够得到某些启示?我们爱孩子,对孩子严格要求并没有错,错的是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现在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打、就是骂,而不是说服,更不是沟通。“棍棒之下出孝子”“官打民不羞,父打子不羞”“孩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观念已经过时,动不动就打骂、训斥的教育方法也已过时。
有关教育研究指出:孩子如果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生活在暴力之中、地狱之中,他就会成为魔鬼!有关心理学家也指出:杀人犯大多是在暴力的、缺乏爱的环境里培养与成长起来的。所以,在此我以一个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呼吁:不是“棍棒之下出孝子”而是“棍棒之下出逆子”,愿我们的家长牢牢记住这句发自肺腑的忠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517871.html
相关阅读:礼貌用语和孩子感恩的心
如何教宝宝学习英语?
玩具,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童心是鼓励和呵护的
给说话推迟宝宝的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