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动物世界》播放的内容是《老辛巴和小辛巴》,当看到非洲雄狮老辛巴死去,小辛巴孤苦而又充满艰辛地生活时,五岁的毛毛自言自语道“小辛巴太可怜了”,感叹后很认真地问妈妈:“妈妈,你和爸爸会死吗?”毛毛的妈妈许女士被孩子突如其来的提问问得措手不及,“死亡是个恐怖的话题,这么小的孩子,我究竟该不该和他说?”
“妈妈,什么是清明节?为什么要过清明节?”“人为什么会死?”“如果我死了,这个世界就再也没有我了,是吗?”当孩子问到关于“死亡”的问题时,作为家长的你,是否也像许女士一样,不知该不该回答?如何回答?
不回避“死亡”但要讲得有策略
带着问题,记者采访到红黄蓝亲子园长春中心园贾春红园长,她的观点是,一般来说,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来说,并无生与死的概念。“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经常讲‘体验式教育’,当孩子没有受过伤时,并不会意识到受伤的感觉,当孩子受过伤,他会感到疼痛、难过,但生死的感觉孩子无法去亲身经历。”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谈到“死亡”家长就要回避呢?贾园长认为不该回避。“作为孩子的妈妈,我同家长们一样,都希望保护孩子远离疼痛、悲伤和恐惧,因为我们都不忍心让孩子的生命中出现灰色地带,因此死亡话题要讲得有策略。”
贾园长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孩子的宠物狗死了,妈妈安慰他说:“没关系,以后再给你买一只。”这时候孩子不干了,躺在地上打滚“不嘛,我就要原来那只!”“作为妈妈,可能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其实不然,孩子很伤心,他伤心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这只小狗没有了,而不是再想要一只,妈妈要让孩子感受失去身边事物的伤痛,而不是一味地去满足孩子。”
贾园长表示,讲到“死亡教育”,她更愿意将其称之为“生命教育”。家里的小宠物死了,或者童话书里的主人公去世,都是可以给孩子渗透“生命教育”的绝佳时机。“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认识到死亡,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快乐地认识人生、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我想,例子中的妈妈如果适时给孩子这样的教育,相信,孩子拥有下一只宠物狗时,他会非常珍惜。”
贾园长告诉记者,其实听到死亡话题时,孩子最恐惧的是有天爸爸或妈妈也会死去,“作为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要怕,爸爸妈妈会看着你长大,我们还会在一起生活很久很久。”死亡虽然很可怕,但只要孩子感觉到父母在陪伴、爱护、保护着他,孩子就不会被吓倒。
生命教育别让孩子责任感缺失
对于生命教育,儿童科学实验馆馆长王红军很感慨:“近来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自杀的新闻,家长们往往关注的是孩子识字多少?单词记住多少?而缺乏责任感、感恩教育,这样的被过度爱护、过度保护的孩子往往心理弱智。其实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理解死亡,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快乐。”王馆长告诉记者,3~10岁的孩子求知欲望特别强烈,探索能力也非常强,经常爱问为什么,为了给孩子们讲述生命的由来,她曾经给孩子们看过剖腹产的图片,看后孩子们都很震撼,“孩子们会说,妈妈该多疼啊,这不仅是一种生命教育,也是责任感的培养,让孩子知道生命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心理专家:孩子认识分为这几个阶段
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年幼儿童对死亡的认识一般经历这样两个阶段:
1。分离的阶段:0~3岁,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的差别,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
2。结构性阶段:3~6岁,学龄前的儿童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动、不呼吸,会玩“办家家”装死,但不能辨认“生”与“死”是无法共存的,常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就像卡通片一样,还常将死亡与睡着或旅行相联系,有时会害怕睡觉。这个年龄段的小孩会对死亡充满幻想及魔术性思考,相信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会导致某人死亡。儿童还会将“死亡”与“老年”相联,但不确定什么是“老年”。除非重病的儿童从成人那儿得到相关死亡讯息,一般儿童不认为自己可能会死亡。这个年纪的小孩需要持续性的身体接触、重复的再保证和温和的教导,直至成熟的死亡观初步形成。
此后便是6~12岁对死亡认识的功能性阶段和12岁以上的抽象思考阶段,走向成熟的死亡观。由此,对于死亡,再小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回避死亡话题,反而会压抑他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而令这些体验和感受难以找到疏通的途径。
教育专家: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安全的
家长困惑:电视新闻里总有一些关于死亡的消息。我是否要向4岁的孩子讲解战争、恐怖主义和如同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
专家支招:尽量让孩子避免接触这些可怕的事情和景象。如果孩子已经从电视上看到了,和你讲汽车爆炸或者流血了,就让他说下去,这样你可以知道他会有哪些事情不理解,可以及时纠正他的误解。有些事情就发生在你们的城市,或者可能会在你们住的城市里发生,但不要把你的担心和忧虑告诉孩子,相反,你要告诉孩子,当这些可怕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有警察、消防队员和士兵保护我们,最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让孩子感觉到他是安全的。
家长困惑:我该带5岁的孩子去参加亲人的葬礼吗?
专家支招:这完全取决于你。你要考虑你的孩子是否能坚持在整个仪式进行过程中保持安静,看到大人们悲恸欲绝的样子他是否有承受能力。如果你觉得孩子应该参加,你要提前给孩子打好预防针,事先告诉孩子葬礼上会发生什么事情。
例如,“全家人包括亲戚们会聚在一起共同分担悲伤。”也可以更具体些,告诉孩子房间会如何布置,遗体会摆放在何处,以及告别是怎样的。还可以事先告诉他:“也许大家会因为难过和思念而哭起来。”如果可以瞻仰遗容,你要提前告诉孩子,奶奶的身体和她活着的时候已经不一样了,而且不要指望孩子也会表现得像你一样悲痛,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死了就是永远也不能回来了。如果你担心这种经历会让孩子不愉快而避免让他去参加葬礼的话,他也许会感觉自己被排斥在外。但专家认为,如果孩子自己不愿去,不要勉强他。
看看美国家长咋给孩子讲“死亡”
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作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的。他们断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猫或家庭成员真的归西时,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将面临的深深悲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甚至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
尽管也有人认为这么做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但大多数教育专家和家长却对此表示支持。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准备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送上祝福的话语,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449978.html
相关阅读:童心是鼓励和呵护的
礼貌用语和孩子感恩的心
给说话推迟宝宝的小贴士
玩具,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如何教宝宝学习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