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不要挫伤男孩的正义感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育儿知识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谁在挫伤男孩的正义感?

明明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每天下午爸爸在接他放学的路上,明明都会讲许多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这天,他告诉爸爸:“新新今天玩滑梯时不肯排队,一次次插在我前面!”爸爸问:“那么你怎么做了呢?”明明很委屈地说:“我能怎么办啊,新新长得比我高多了,我又打不过他。”爸爸笑了,摸摸儿子的头说:“嗯,我们明明知道好汉不吃眼前亏了呢!”

这位爸爸看似在开导男孩、安慰男孩,实际上这样的教育很不好。9岁以前的孩子还没有能力进行自我监督或者指导,他们还不能进行逻辑思考,只能通过模仿父母、配合父母的意愿来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当爸爸认同地说“好汉不吃眼前亏”,明明就会把自己的行为当成正确的标准,他所理解的“好汉”,恐怕就是欺软怕硬之徒了。

童年是理智的休眠期。这个时期的男孩的正义感,是以天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比如想当英雄拯救世界、扶助弱小,换句话说,男孩的正义感的种子正处在萌芽状态,需要教育者把这种天性内化为道德的力量。在刚才的案例中,如果爸爸能在一笑之后告诉男孩:“以后再碰到这样的事,不管他是插在你前面还是别人前面,你都应该把插队的小朋友拉到后面去,让他排队,告诉他滑梯是大家玩的,要遵守秩序。”那么男孩就会从中学习到:每个人都要守秩序,不能因为一个人长得高大,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你便只能忍气吞声;而以后在比你弱小的人面前你也没有欺负人的权利,真正的好汉绝对不是欺软怕硬之徒。这样一来,男孩就有了正确的道德意识。

关于培养男孩的正义感,有些家长还会走入另一个误区,就是想尽办法保护男孩幼小而美好的心灵,将外界一切显失公平的、丑恶的事情跟男孩隔绝开。当男孩遇到了疑问,父母就会语重心长地说:“这些都是社会上的事,你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的。” 这样的做法会出现什么问题呢?首先,我们无法避免男孩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男孩进了学校,不但学到知识,还会发现很多父母教育中不曾出现的内容——同学间不可开解的矛盾,学校里存在的不公,高年级的同学谈情说爱,小贩的欺骗,甚至有些成绩糟糕的同学服药自杀……于是第二个问题出现了,如果我们将所有不良的事情都为男孩屏蔽掉了,男孩哪里还有了解“人之社会”的机会呢?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如果人们很注意,从来不在幼年时期欺骗我们,只给予我们一些真实的观念,我们就会得到理性的指导,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就会是道德的。”父母以为是在保护并把孩子搂在最温暖的怀里,可他们却忘了,在这么战战兢兢地“保护”的同时,他们也一直把孩子锁在“门”里。有一天,孩子肯定要推开“门”,走出去面对社会的,可那时的他,该怎么应付呢?

绅士课程:培养男孩的正义感

“我不会碰巧看到正义的凯旋。”波兰诗人米沃什如是说。回到绅士教育的话题,我们需要理解,男孩是“尚在培训中的绅士”,或许绅士所应具备的种种品质,都可以在小男孩身上找到隐约的影子,但教育的目标是,让我们的小男孩在长大成人、踏入社会后,在遭遇了一系列有关势力圆滑、自私冷漠、胆小懦弱的事件后,仍能将正义之心强化为本能的精神,即对事物判断持冷静客观的公正态度,有是非分明的界限和分寸,纵然在特殊状况下、必须对抗时,也力求公平竞争,不耍诈占对方便宜,也不接受来源不当的恩惠。让男孩身上正义的火苗呈燎原之势,才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

○ 从日常行为中培养男孩的正义感。品养孩子的正义感最关键的是实践。父母应该让男孩多观察、参与周围发生的事,然后和男孩一起讨论,以提高男孩的认知。例如,看到一个小男孩欺负一个小女孩,可以问孩子:“那个男孩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会怎样做?” 让男孩知道欺负弱小是不道德的行为;看到小朋友摘花坛里的花,可以问孩子:“他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会怎样做?” 让孩子知道爱护公物是做人应有的公德。另外,父母可以有目的地和男孩一起看一些时事新闻,特别是有关治安和青少年问题的典型个案新闻,并和孩子一起讨论,诱导孩子分析个案的正、反两方面 。例如,和男孩一起看警察抓小偷的的新闻时,让男孩思考:小偷偷别人的东西对不对?警察抓小偷是为了什么?由于新闻是真实的个案,男孩透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对善恶之分的认识会特别深刻,无形中也就增强了男孩的正义感。

另外,家长还可以借助一些文艺作品,提高男孩的思想水平。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接触一些培养道德情操方面的优秀文艺作品,并且联系身边的真实事例,跟孩子一起讨论书中人物的表现。让男孩逐步懂得,诚实正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男孩从小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对男孩正义感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能脱离男孩心理发展的实际。时下一些教育者在幼儿园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却忽视对男孩日常行为与习惯的培养,孩子还没有对正义感产生具体的认知和内心情感的认同,怎么去理解那些抽象的“主义”呢?

○ 父母要做男孩的榜样。我们再三强调,对于未成年的男孩来说,父母的榜样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男孩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口诀,所以自己过马路很少闯红灯,骑自行车也是规规矩矩地在自行车道里行驶。可是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男孩却总被父母拉着不走人行横道线,不走地下通道,也不走人行天桥,而是翻栏杆、横穿马路。父母的借口是我忙,赶时间,殊不知这会让男孩体会到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规则的严肃性。

社会是教育男孩的活教材,家长对社会上负面事件的不当看法也会极大地挫伤男孩的正义感。例如有小偷偷东西,家长看见了还不许孩子说;有些乞丐满路要钱,家长教育孩子不要理这些人,说他们是在行骗;有人被车撞伤了,肇事车逃走,家长就对孩子说不要插手,帮人不讨好,还脱不了干系……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男孩怎么可能树立起正义感呢?

○ 教育孩子“见义智为”而不是“见义勇为”。14岁的庆庆是个在孤儿院长大的男孩,也是大家眼中典型的“好学生”、“乖孩子”。有一天庆庆去河边玩,恰好看见6岁的孩子龙龙不慎落水,庆庆见状急忙跳水施救,不料水流湍急,庆庆和龙龙都沉入水中。远处的大人赶紧跑过来救起两个孩子,龙龙因为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而庆庆却耗尽了体力,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面对有人溺水,面对大火现场,面对行凶歹徒……要不要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或许我们应该给出更为严谨的答案。见义勇为的教育诚然对塑造孩子健康的世界观很有帮助,但我们是不是应该提倡未成年人超越自身能力的见义勇为行为?庆庆救助小朋友的精神可嘉,应该赞扬,但是他采取的行为并不正确。作为未成年人,他还不能对自己的安全作出准确的判断和保障。对于他来说,任何行为都没有生命重要。庆庆本来是有时间去喊成年人的,但他却没有做,结果造成了无法承受的遗憾。

作为没有足够力量的自然人,“见义勇为”是不是等于“挺身而出”?勇敢是不是等于鲁莽?在这个问题上,西方的教育与我们是有差异的。一个刚到澳大利亚的14岁女孩,上学的第一天就带回了一个安全套。她这样会母亲说,老师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教怎样保护自己,如果遭到强暴,能反抗就反抗,实在不行的话,就要坚持让对方带上安全套,将伤害降至最低。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见义勇为自然是要大力宣传与倡导的,但我们更应该倡导的,是在实际情况中遇到此类问题时应该掌握的方法与方式。现在的社会是需要英雄,但绝不需要个人英雄主义。时下的学校都会教育学生如何对抗恶势力,但很少有学校会深入教导学生怎样应付风险以及行动带来的不良后果。也许我们应该将“见义智为”置换为道德的风向标,在培养孩子正义感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想办法保全自己,遇到坏人,不要硬斗,要机智勇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401934.html

相关阅读:礼貌用语和孩子感恩的心
玩具,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如何教宝宝学习英语?
给说话推迟宝宝的小贴士
童心是鼓励和呵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