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婴儿前语言期的语言发展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育儿知识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婴儿前语言期的语言发展:

  (1)从哭开始

婴儿出生后很快就和人开始了交流。尽管婴儿本身并无意识,但是他的父母能从哭声、表情及身体活动,猜测到婴儿的需求和状况,并同他交谈、对答。哭声容易被理解成具有某种特别意图的行为。

到出生1个月左右,哭声出现了强弱等的变化,幼儿还出现了哭声以外的其他声音。一开始只是在吃奶和洗完澡后心情愉快时偶然发出,以后逐步发展成较多地用微笑、发声等回答父母的微笑和交谈。到二三个月时,可以看到类似对话的互相微笑和发音必须交流。就这样,以亲子之间的感情纽带为基础,婴儿很快就开始用声音和表情了,已开始为日后用语言交流打下了基础。

(2)呀呀声

婴儿的发声逐渐变得频繁起来,发音动作也变得多样化了。婴儿像是欣赏发音似地不断变化声音的长度和高度,一个人反复地发着,这叫做呀呀语。一直到出生8个月时,发音动作已完成了母亲声音中的大半。婴儿自己发音,用耳朵听自己的发音,在这种不断的反复中,随着发声、调音器官的发展,掌握了母语中的语音体系的基础。

(3)模仿

出生9个月左右时,发声也开始分化,婴儿开始模仿父母的发音,用“呀呀”声回答别人的对话,听到“再见”就摇摇手,开始对于大人简单语言的理解。据研究,出生10个月左右时,幼儿已开始表达某种意义地呀呀声。又过了10个月,幼儿模仿大人,掌握了呀呀语,以后开始能主动地使用这些发音。到了1岁时,幼儿已经能自发地即刻使用模仿发音时练过的发音。从未模仿过,却能自发使用语汇在1岁半之后,有了急剧的增加。可以说,婴儿就是这样,与某种程度的意思理解相结合,开始声音模仿,以后仍然在模仿和意思理解互相密切的结合中,不断地扩大语汇量。

(4)表象功能的发展

与发声机能的发展并行,在孩子开始说话之前,可以看到他们在认知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对外界起作用的各种活动,婴儿对事物和人类获得了知识, “这件事该这么做” “这么做了结果会怎样”“这个人大概会这么做吧”等等。这种认知方面的发展成了语言准备的关键。在这之前给婴儿杯子他们都往嘴里放,到了12个月时,婴儿会把小型汽车放在地板上,把刷子往头上放,模仿用空杯子喝水等动作。根据功能性的意义把对象分类的行为,成为日后使用语言外界符号化的基础。

在接近一周岁时,婴儿为了引起人们对某事物的注意,为了表达自己的要求,开始一边发“啊……”声,一边伸出双手来,用手指东西。虽然这时候的婴儿不会使用语言,但是可以把这看作是用行为——间接的语言,来表示指示事体的表现行为。表现行为的出现对婴儿来说已不仅是触摸的对象,婴儿对物已产生意识,即物体己开始作为婴儿认识的对象存在这一点有很深的关系。父母看到孩子的行为,明白孩子的意思,父子(母子)之间已建立了互相理解的基础。

(5)初语

婴儿大约在1岁前后,开始出现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但是,要确定出现初语时是很难的。一般认为母亲认定的初语会较缺乏客观性。可以说,这个时期孩子的意图性已开始明确,以至于母亲认为这时孩子开口说话也不足为奇。另外,正因为母亲把孩子含糊不清的发音当作语言给予纠正、对答,这才促进了孩子语言的发展。根本无意义去调查孩子究竟是从何时开始使用社会习惯用语的,倒不如去了解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能够根据不同场合选用恰当的语言的,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另外,初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孩子的需求或他们想索取的食物、人,特别指母亲的场合占多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336491.html

相关阅读:玩具,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给说话推迟宝宝的小贴士
如何教宝宝学习英语?
礼貌用语和孩子感恩的心
童心是鼓励和呵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