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孩子和小伙伴玩耍染上“坏”习性,家长就把孩子锁在家中 “圈养”;放任孩子去疯玩,家长又担心从小缺少管教,太野蛮没教养。在“圈养”还是“放养”的育儿观念上,家长愁上心头。在传统的德育观念中,好像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好孩子就是要循规蹈矩;不为人先,不为人后……于是,多少家长恨不得把孩子放在眼皮底下,24小时监护。然而,教育专家指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敢,缺少付出和挫折教育。
“圈养”之爱,择邻而居
高先生夫妻俩是上班一族,由于工作忙,没时间带孩子,小家伙大部分时间由保姆带,保姆每天都带孩子到院子里和一群小伙伴玩。孩子两岁,正是喜欢模仿的年龄,渐渐地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染上吐口水、踢人等坏毛病。“家里没有人教孩子这些,肯定是在外面学坏了”,夫妻俩反应迅速:让保姆把孩子“圈”在家中玩。
古代孟母择邻而居,如今父母有过之无不及。专家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时,关键是父母要多跟孩子在一起,告诉孩子对错。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总会学到坏毛病,但不能因此就不让孩子和其他同龄人在一起。有时候孩子学吐口水等,无非是想引起注意,倒不见得是“学坏了”。家长不去强调,反而没事。
有的早教机构还指出,“圈养”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溺爱,家长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于是,有的家长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出气而去邻居打架;孩子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家长就给孩子写“病假条”……一批自私任性的小皇帝、小霸王就这么成长了。
“放养”并非“放任”
“放养”确如家长们担心的那样会让孩子“放荡不羁”吗?一位父亲的教子经验让人反思。他儿子在两岁时,他曾尝试教儿子认字,一天教几个,全部可以记住。但孩子不知道学习认字的目的,所以放弃了这个“教学计划”。于是,他开始让孩子在外面野,每年假期专门送回东北老家乡下去“野”,打野仗,堆雪人,扔泥巴,爱干什么干什么,甚至学会乡下骂人的土话。现在孩子上学了,没有学坏,既不打架,也不骂人,仍旧是很爱学习的小神童。
其实,“放养”并不是不教养,有的家长把“放养”当“放任”,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打工赚钱的家长,为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概不闻不问……教育专家认为,在现代社会,家庭中应尽量避免封闭式、隔绝式的“圈养”,也应摒弃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式的“放养”——这都易导致孩子的合群性、合作性缺失,最容易形成“问题儿童”。
亲近自然,科学“驯养”
早教专家认为,学龄前孩子的“任务”应该就是玩。“圈养”或“放养”都不利于儿童身心的成长。关键是要在玩中培养其规则意识,可有的放矢地逐步引导。
专家认为,孩子从小应有自己的同龄人群体,不要仅仅成为大人的“玩物”和附属品;父母应该像高明的教练,对孩子进行科学的 “驯养”,才能塑造真正的“千里马”。
事实上,有专家提出一种新型的家庭教育即自然教育,就是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锻炼身体,锤炼出了坚强的性格,培养了对大自然、对人类的博爱之心,让孩子渐渐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外一则:网友分享孩子放养之后的变化
第一,勇敢了。以前要让他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可费劲了,他总是扭扭捏捏,现在可以主动地给小朋友讲故事,而且绘声绘色。还主动给小朋友唱歌。
第二,乐于帮助别人。他所在的幼儿班是蒙氏实验班,大家都知道,蒙氏教育都是混龄,一个班中有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他每天帮助比他小的同学洗手,午睡后,帮助小同学穿衣服,帮老师叠被子。从家里带糖给小朋友吃,以前,他可舍不得。
第三,懂礼貌了。老师告诉我,在幼儿园里,他碰到别班的老师会主动打招呼问好。老师蹲着的时候,他会帮老师搬椅子,嘴里还说:“老师请坐!”
第四,做事专注。他现在无论是看电视,还是写作业,或者玩玩具,都特别专注,即使在写作业的时候,旁边开着电视,他也象没有听见一样。老师也反应,他上课是最专心的一个,一直跟着老师(他们现在学习学前班的课程),而以前,他经常坐不住。
第五,生活习惯改善。他以前从不在幼儿园大便,非要憋回家来,搞得大便一直不太正常,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第六,独立性。他每天骑车上幼儿园,从我家到幼儿园有一公里的路程,路上要过一条五六十米宽的交通主干道。他已经可以自己去了。我还可以放心地让他到七八百米外的超市独立购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326175.html
相关阅读:如何教宝宝学习英语?
礼貌用语和孩子感恩的心
给说话推迟宝宝的小贴士
玩具,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童心是鼓励和呵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