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须完整。
残缺了的威化
中午加餐时,老师为小朋友分发威化饼干。2岁半的毛毛看着她盘子里的威化饼突然大哭起来:“我不要这个,我不要这个!”老师定神一看,原来那块威化残缺了一角,赶忙给她换了一个完整的威化,毛毛这才平静下来。
上厕所时,毛毛要求将卫生间冲洗干净,否则坚决不上厕所;食物必须干净完好才愿意享用。
孙瑞雪:
食品要完整,厕所要干净,苹果要光亮和最大,衣扣不能掉一个……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这个时候,大人容易心烦。完美的东西毕竟不多。如果理解了孩子细腻、追求完美的心,把该子的要求当作关乎成长、关乎品质形成的一次机会,尽可能用心去体察孩子的每一次不满,我们就能理解孩子,并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
道德是因为因审美而建构和形成的。破坏了审美就意味着破坏儿童道德的形成过程。
审美建构道德
孙瑞雪
2岁的时候,有一天,你将一个苹果切开或者将一个饼掰开给你的孩子时,孩子会突然大哭起来,并且把饼和苹果扔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可能会想:这个孩子太贪婪了!他为什么要那么大一个?那么大他是吃不了的!但是对一个2岁的孩子来说,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苹果才叫苹果,一个完整的饼才叫饼。
在幼儿的世界里,孩子在发现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完整的东西才是完美的。审美,并且是宏观的审美,在这个时候悄悄地走进了人类早期的感觉和思维中。
最早期儿童是透过吃开始的,因为吃维系着孩子的生命,审美也就从吃开始了:苹果是不是光洁?是不是红润?孩子能够迅速从盘中找到那个最好的。假如有一个斑点,那这个苹果就不能走入儿童的世界,也绝不会被儿童吃掉。对于一个儿童来说,吃掉那个苹果等于把那个不完美吃进了身体,这种完美会形成某种心态。薯条自然必须是一整根的,不能断掉;红薯交到孩子手中时,红薯皮自然要完整地包裹在红薯的外面,剥掉了是不完美的,就如同香蕉的皮不能被剥掉给孩子一样。审美的情趣就这样如同食物一般被吃进了儿童的身体,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但这些要求总被父母误解为生存经验一般的东西。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这些行为由于成人的忽略而很快被破坏掉了。
其后,儿童审美的注意力会放在他所使用的事物上:纸不能有豁口,不能打折;一笔画下去没有遂愿,这张纸自然就不完美了,扔掉;化化丹(儿童的食物)的瓶盖没有了,自然是不可以的,找不到瓶盖那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找到盖子,并且把它盖上,一切变得完美起来!而成人是这么认为的:纸折了一点还是可以再用的,一笔没画好可以重新再起一笔,否则就浪费了!化化丹的盖子找不到可以不找,找那个细小的瓶盖是多么麻烦啊!正是两个世界的不同,成人没有办法知道儿童究竟需要什么。儿童建构自我的机会就在成人的误解中丧失掉了。实际上这正是儿童审美敏感期到来的景象。
当儿童把高度的审美透过外在事物完善之后,就会回到自己的身上,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在我们的幼儿园里常常看到,冬天里女孩子是怎样痴迷地穿着白莎裙,并且感受着白莎裙穿在身上时公主般的感觉,这是对自身审美的需求;我们同样可以在园里看到一个3岁的孩子,穿着妈妈的高跟鞋,如何艰难地从楼梯上走下来,如何艰难地迈出每一步。高跟鞋在这个孩子脚上穿了3天,第3天她放弃了,因为她找到了与自己的审美相和谐的东西;我们还可以在园里看到,孩子们是如何把假发别在头上,又如何在装扮的过程中最终学会欣赏自己的头发。这个物化的过程,最终透过一连串的尝试内化为儿童审美和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儿童生命的所在——这就是审美敏感期的作用。
今天我们常常看到白色的墙上有着黑色的脚印;跨进楼道,我们看到墙面到处是污垢、痰迹……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太多的混乱、肮脏、不整洁,这些东西实际是我们内在生命的外在展现,是我们破坏了早期儿童敏感期的一种代价。
如果我们保护了儿童审美成长的整个历程,我们就保护了自身的道德。因为道德品质不来自于道德自身,而来自于人类最早期建构的审美。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315511.html
相关阅读:给说话推迟宝宝的小贴士
如何教宝宝学习英语?
玩具,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礼貌用语和孩子感恩的心
童心是鼓励和呵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