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目的:教育好我们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一代。但是很多情况下,双方都是对立的一方。孩子入学了,作为家长,应该如何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呢?
“教师和家长应该成为通力合作的双方,不应该总想着要通过压倒对方来执行自己的教育方式。”
“开学一月摧毁家长坚持6年的教育观”。近日,一位家长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自述文章《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引发热议。家长在文章中称,如今部分小学对于学生的要求过于整齐划一:回答问题都把手举得一样高;打开书包所有书皮都一模一样;所有的铅笔笔尖都一样粗细……这位家长担忧,这将摧垮对孩子的个性化教育,遏制孩子成长中的创造性。
家长担忧的背后,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三个方面更应引起关注。
学段之间的衔接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段的每一次变化,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次考验: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规则和要求……新生进校之后,学校不用着急让学生立刻进入新的课程、新的学习之中,应该拿出一段时间让孩子逐渐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校。
当下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缺乏“一致性”。每个学段的学校都在思考设计本校的课程、教育内容,但很少去考虑前一个学段做了什么,后一个学段需要什么。结果造成孩子在前一学段里学到的一些好的习惯没有得到继承,后一学段需要的东西学校里又不重视。每个学段都花费了不小的精力,但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这位家长的苦恼和忧虑,很大部分是因为不同学段之间教育缺乏一致性而导致的。
自主发展与规范要求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契合点。
家长用了6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告诉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做法有错吗?没错。教师面对的是40个人的班级,在开学之初希望能够做好“规矩”,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打下基础,这样的想法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因为家长和教师所持教育观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孩子教育着力点上的巨大反差。
对此,我觉得有几点是可以改进的。第一,家长自己要意识到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巨大变化。相比较之下,孩子适应环境的速度要比家长快很多,家长本身的适应显得更加重要。第二,家长可以主动和任课教师做一些沟通,或者通过家长委员会的途径和学校做一些沟通,从探讨的角度来分析孩子进校之后的教育问题,取得相互之间的理解。第三,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明白涉及到孩子今后公民素养方面的行为习惯,要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予以规范,像芭蕾舞鞋的颜色选择、包书的书皮颜色、笔尖的粗细等事情,应该给孩子留下一些自主的空间。没有一定的规范,也就无所谓自主发展,规范太多太滥,就会限制孩子的发展。
教育的转型发展,需要家长自身的觉醒。
家长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实现“一致性”。这位家长努力培养孩子的行为背后所孕育的教育价值观,与今天的教育系统所倡导的教育核心价值是完全吻合的。教师和家长应该成为通力合作的双方,因为大家的目标一致,而不是对立,不应该总想着要通过压倒对方来执行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有更多的家长都持有相同的价值观,教育变革的速度必将大大加快。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同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之间的碰撞,不是一件坏事,很有可能促进教育的进一步觉醒和转型。正如这位家长在文章中所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更多的家长对教育有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当有更多的教师能够从家长的眼中看清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身教育得失的时候,教育转型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247320.html
相关阅读: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
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