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心理学家主张:抹去双胞胎之间的相象性,让双胞胎中的每个孩子都独立发展,让他们分别拥有自己的生活,两个人各自有自己的生活烙印,真正成为自己。专家认为,家长应该在双胞胎的关系中掺入水分,使彼此疏远。但事实上,生活的开放,即使家长不做任何事情,环境本身就已经让他们变得不一样,随着他们的长大,区别会越来越大。虽然今天的心理学家已经不再建议刻意地在双胞胎的关系中掺水,(这个问题专家还有争议)但是他们依然强调要鼓励两个孩子不同。 有了这样的科学理论依据,我开始着手对我们班得多胞胎实施我的计划:首先,和家长沟通,共同实施计划我下载了一些资料分发非她们的父母,让他们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正确的观点和主张。比如应该让他们明显区分开,完全不一样的名字,完全不一样的衣服。不同的发型,或者是不一样的衣柜。也让外人能很容易地把他们区别开。比如赋予他们不同的责任 :父母在潜意识中对老大和老二通常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赋予老大更多的责任,在某些时候会要求老大看好弟弟或者妹妹,或者对老大要求更加严格,父母对孩子不同的态度将对孩子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这一点家长一般都能做到)比如让生活把他们分开:双胞胎的父母会发现即使没有成人的陪伴,两个孩子也会彼此吸引,他们可以独自在一起呆上很久,你可能会觉得他们彼此的情感是那样深,似乎已经融为一体。但是,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鼓励双胞胎之间的这种融合,等他们长大成人后,社会也将会在他们之间设立种种障碍,让他们彼此分开。因为专家的建议是,尽量多创造机会,让他们慢慢适应分开,彼此都有独自的生活,从而各自都发展出不同的个性。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不同的个性发育环境,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不通融。
其次,有效利用多胞胎中角色分工,以大带小,以强带弱。著名的心理学家热那佐索曾经这样说过:双胞胎一般都有自己的秘密语言,在两个人的小圈子中,彼此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的分工也不同,只要仔细观察,你很容易发现一对双胞胎中谁在负责对外的联络工作,谁在负责内部的协作工作。公开的集体活动可能加强他们彼此的这种倾向。例如在一个很多人参加的野营活动中,双胞胎由于性格不同,在整个大活动中承担不同的工作:有主见的大大可能会主动安排其他小朋友的工作,而安静乖巧的小小可能只是负责某个局部的操作。类似的社会活动大大地强化了双胞胎的不同个性,或者说给了他们一个舞台。只有更多地和其他孩子接触,双胞胎才能够成长为自主的成年人,同时保持着相互间的默契,所以我们也要多为双胞胎创造这样的机会,例如,凌凌敏敏姐妹中,凌凌明显得比敏敏成熟懂事,情绪也比较稳定,所以我就鼓励让姐姐为妹妹树立榜样,而三胞胎中李奇虽然是老二,但是或许是因为是男孩的缘故,姐妹俩都非常依恋他,所以我就鼓励李奇作为男子汉的角色出现,以此转变姐姐和妹妹的焦虑情绪。而我做得最重要的也是必需的工作就是把她们分离。最初,我采取了“强行”分离的方法,但是结果却让他们姐弟几个特别反感,特别是三胞胎中的男孩李琦,用一种从来都没有过的眼光看着我,其他的几个也是觉得特别委屈,并且这种分离“治标不治本”稍不注意他们就很自然的凑到一起,而这时候他们是很兴奋的,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所以这种强行的分离最后在他们姐弟的笑容里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已经明显提高,这也许得益于身边有自己的姐弟的缘故,而那时我们班正打算给小朋友分小组,所以在怎样做标记方面动了不少脑筋,我们把我们班的小朋友变成了“水果宝贝”??六个组分别是西瓜宝贝、苹果宝贝、葡萄宝贝、香蕉宝贝、桔子宝贝、梨宝贝,(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秩序和习惯,并且更利于我们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然后我就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多胞胎姐妹中凌凌选择了西瓜 ,敏敏选择了苹果 ,然后很自然得她们分到了不同的组别,变成了不同的水果宝贝。而李倩、李琦、李佳也分别变成了不同的水果宝贝。孩子们都对与这种分组的方法津津乐道,并且很快记住了自己的组别,(每组桌上都有水果标志)他们非常喜欢被叫做“某某水果宝贝”,我的计划初战告捷。在其他的活动中,例如排队,我们会有意的让各种水果宝贝站在一起,她们尽管不是很情愿,但是有这种组别约束,渐渐的对相互的依恋变得淡漠,并且排队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个子高矮,或者排队快慢、男孩女孩分队等来决定排队的次序;还有做操、户外游戏都刻意的让他们独独立的活动、交往和交际,从孩子们兴奋的表情中,从凌凌敏敏开心的笑容中,从李佳投入的舞蹈动作(其实是在做操)我们的行动初见成效。现在,我们的多胞胎已经基本融入了我们这个班集体,他们就像别的小朋友一样作为普通个体呆着这个集体里,,没有哪个老师刻意去强调他们这种特殊的关系,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我们也将继续探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084601.html
相关阅读:如何教宝宝学习英语?
玩具,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给说话推迟宝宝的小贴士
礼貌用语和孩子感恩的心
童心是鼓励和呵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