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理念则是:与其惩罚与责备小朋友,不如让他们自己尝试与“享受”错误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因为,在美国妈妈心目中:
- 惩罚与责备小朋友,其实是自己育儿无能的一种表现;
- 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 惩罚不解决问题,反而影响了小朋友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思。
入乡随俗,妈妈来美8年多,学习美国风俗文化的同时,也在努力学习着美国妈妈们的育儿方式,也可谓是明明是实验、而亮亮是实践吧!虽说尝试自然后果貌似顺其自然之事,但如果妈妈做对了,小朋友也是会受益匪浅的,三个小实例便是:
【自己尝试最重要】午餐前要洗手了,妈妈告诉明明“去卫生间洗吧,妈妈刚用过厨房的水笼头,还是烫水”,明明不听,执意要搬着椅子在厨房洗,妈妈说了三次都没有任何效果,于是便说“那你在厨房洗吧,烫了别哭哦”(水是温热的,不会烫伤),明明打开水笼头,热水冲在手上时把自己吓了一跳,赶紧把手缩了回来,搬着椅子直接去了卫生间。
【给出选择而后行】妈妈独自带着明明去超市,小朋友在货架间跑来跑去,妈妈便给出选择,“要么帮妈妈拿要买的食物,要么就好好走,不许乱跑”;明明不听,于是妈妈又给出一个选择,“那要不要坐进购物车”,明明还是不同意,继续跑;最后,妈妈警告小朋友,“再乱跑下次不带你来超市了”,明明认为妈妈只是说而不会做,继续不听。勉强购完物回家了,第二天妈妈要去另一家超市买日用品,明明也说“要和妈妈去”,妈妈回答道“昨天说了,不再带你去超市,今天你和爸爸在家”,说完妈妈就走了,自觉理亏的明明,也没有哭,更没有闹,这就是不听妈妈话的后果吧!
【告知补救的方法】很多时候,与其惩罚或责备明明,不如告诉小朋友补救的方法。虽说哥哥经常是照顾着弟弟、有玩具也是和弟弟一起分享的,但偶尔的几次,明明也会从弟弟手中抢下自己喜欢或想玩的玩具,结果便是惹得弟弟一通哭;三岁的小朋友,正是物权的敏感期,抢弟弟的玩具也算是在情理之中吧,因此妈妈没有批评哥哥,或者告诉明明“如果惹弟弟哭,就要去罚站”,而是教给小朋友补救的方法,“快给弟弟一本书,弟弟就不哭了”。
妈妈最后语:虽说妈妈一直在努力地学习着,但对于叛逆期的明明,要说完全没有惩罚与责备,那是不可能的,毕竟妈妈也是凡人,耐心总有耗尽之时,脾气总有暴躁之初;但责备与惩罚之后,通过对小朋友的观察,妈妈的切身体会则是,明明受到妈妈的惩罚,从而就减轻了小朋友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并且明明认为“惩罚”是可以抵消他的“罪行”,于是便可以更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总而言之一句话,惩罚与责备,只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对于没有终点的育儿之路,是丝毫没有效果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058525.html
相关阅读: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
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