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在斜风细雨的午后,捧一杯香茶,听孩子先生欢快的笑语;喜欢在寂静萧冷的夜晚,执一本张晓风的散文,反复阅读体会她诗人般的情怀。
而最近,我随身携着的手提包中,除了张晓风之外,还有一本池莉的《真实的日子》文集,或者是《哈佛女孩——刘亦婷》,在忙碌的空隙,我从书中体会到他人的人生,从书中体会到系统的家庭教育,这两本书已经象家常便饭一样,在反复的阅读中,使我不断吸取营养。激动时,我还会大声念出来给先生或同事听,让大家也知道我所感受到的乐趣。
读出女人的精彩
《真实的日子》是一本池莉文集,池莉的写法还没有像现代小说《来来往往》那样,让我感觉像是六七十年代的人用革命的口气、比较谨慎地叙说自己的生活和对现实的无奈,这让我很佩服作家们的勇气。我自己写的东西总是感觉良好才敢帖在网上,这种“良好的感觉”也只是彼时彼地的感觉,时间久了,回头去看时也会在文笔上或情绪上,感到有些可笑,而作家却能勇敢地将自己的作品及时推给读者,让不同时代的读者从他们的文字中了解他们当时的环境和风尚,并不管文笔是否是适合读者的口味,而我从多次的阅读中,一遍又一遍地深入到文章的内涵,最终忽略了写法带给我的尴尬。
在《真实的日子》中,有好多篇短文,其中最长的就算是《怎么爱你也不够》,这是池莉描述她女儿出生前前后后的真实感受。以前,我就读到过其中的片断,深深被她的情绪所感动,也曾因此感慨要为自己的儿子写这样的一篇东西,因为从文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只要是真实的情感就会打动人”。这样的感受,让我一直有写作的冲动,甚至忘记在中小学期间,作文一直在班上倒数一二。可是,仔细读后,才发现在真实的背后,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是很难让读者(也就是我)产生共鸣的,其恰当的描述使我耻于写作的念头,虽然我也想对儿子说:“怎么爱你也不够!”
文章的开头,描述了池莉出嫁的原因,这个开头我看了不下6遍。从小我就是个按部就班的孩子,我习惯从头开始读一本书,就象背英文单词一样,习惯于从a开头的单词开始,最后总是来不及背诵后面的单词。同时我也相信:后面的精彩是因为有前面的铺垫。
池莉结婚的原因看上去很简单,但却是一个女人需要保护的真实写照。想起当初来到南京时,人生地不熟,四年的读书生涯使我还是和同学们各奔东西,由于受八九年六四运动的影响,按照规定,我们统统要回原籍安置,那时候,不管平时多么默默无闻的人,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那在原籍的父母一心要我回家乡做贡献,可是,我没有回去,我一个人拿着简历到电子厅找父亲刚牵上线的朋友,在他的帮忙下,我的档案被随意放到其下属厂去了,虽然那个鬼地方远离了南京市,但我还是很高兴,很高兴自己做了“南京人”!在工作后的两年中,我的“南京人”的自豪感一点一点地被侵蚀。
现在看来,那里风景秀丽,很适合做老年公寓,但是当年的孤独感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袭击我,加上偶尔飞进宿舍中的麻雀在迷途后惶惶扑腾,使我手脚冰冷地久久不愿入梦,至今我的脸上还留着当年被夏虫蜇过的印记。当别人给我介绍男朋友时,我唯一的条件是:“可以和我聊三天三夜!”一个远离父母的女孩在那时最想得到的是一种安全感,所以我理解池莉的决定,很庆幸,在她需要有人娶她时有一个可以娶她的人。
怀了孩子的池莉真正体验到女人的幸福,那种幸福,在一句“可怜的男人”中真切的散发出来,让所有的女人都会受她的感染而自豪。我想大概每一个爱生活爱孩子的女人都会沉浸在这种幸福中,为了孩子的来临,池莉开始了“人生的奋斗”,她开始亲自为孩子做尿布、棉衣,为了给孩子准备足够的奶粉,她站着写她的《不谈爱情》并赢得了大笔的稿费。也许人生的奋斗就是从这小小的奶粉开始的,为了孩子,很多人可以挖掘出自身的潜力,让自己在孩子面前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怀孕使女人既造就了一个新生命又造就了一个新自己”——我同意。
但我当时好像还没有她那样大彻大悟。怀孕期间最喜欢和先生在下班后流连在菜场,闻到街道路边上特有的烧饼的香味,我会忍不住买一个来吃,对面食的喜爱,使我们邻居老奶奶常常羡慕我,说我一定会生个儿子。对儿子的期盼和向往,也使我和先生常常陶醉。从刚刚知道有孩子的时候,我和先生一直坚信:我们会有个儿子!这种自信,有时使先生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因为当别人听说我没有什么妊娠反映并且面若桃花白里透红时,总是很肯定地预言:你会有个女儿!每当这时,先生就得装作很谦虚的样子来,打着哈哈说:“女儿好,女儿好”,回到家后再在我面前数落一通,发誓要生生个儿子给人家看看:)我常常说他:你自己还是个孩子呢,怎样带我们的孩子?其实,我何尝不是孩子?那一年,我刚满26岁!(待续)
读书·思考(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013224.html
相关阅读:给说话推迟宝宝的小贴士
如何教宝宝学习英语?
玩具,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礼貌用语和孩子感恩的心
童心是鼓励和呵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