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视孩子
一天,吴女士下班回家,女儿妙妙正在院子里和小朋友玩耍。看到妈妈,妙妙高兴得欢蹦乱跳。吴女士边和她玩边与其他的家长聊天儿。慢慢地,吴女士发现妙妙的话少了,而且好像不高兴了。吃饭的时间到了,吴女士说:“妙妙,我们回家吧。”妙妙说:“不回家。”吴女士问:“怎么了?妙妙是好孩子,跟妈妈回家吧!”妙妙很生气地说:“妙妙不是好孩子!”吴女士很奇怪,“谁说妙妙不是好孩子?妙妙最乖了,是乖宝宝。”妙妙更生气了,嚷起来:“妙妙不是乖宝宝。”吴女士很纳闷,女儿怎么一会儿就变了情绪?吴女士仔细回想自己和别的家长说话的场景:
他们说:“妙妙很有脾气的,经常看到她在院子里哭。”吴女士随口说:“是啊,妙妙特别不听话,总是爱哭。”当时,妙妙在玩滑梯,吴女士以为她没有听见,谁想到她不但听到了,而且对吴女士的话很不满意。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妙妙经常会很生气地说:“妙妙不听话,不是乖宝宝。”吴女士于是有意识地寻找各种机会表扬她,她才逐渐回复到以往的快乐和活泼。那时妙妙才刚满两周岁,会说的话还很有限,吴女士一直以为她无法理解自己的话,真没有想到,无意间与别人寒暄时的谦虚之语,会给女儿如此大的影响。
从那以后,吴女士不敢再把妙妙当成懵懂的小孩子,而是像对待大人一样与她交流,在她面前讲话也非常小心。而且,妙妙在身边的时候,吴女士总是对朋友讲她表现得好的地方,比如“妙妙很爱整洁,玩具玩完了,自己能放到原来的地方”等等。渐渐地,吴女士发现,妙妙也在努力地朝妈妈赞美的方向靠拢,不但自己整理玩具,而且还敦促家里的其他成员不要乱放东西。这充分说明,父母的言语其实在塑造着孩子的品格。
在一岁到一岁半左右,宝宝就能发出最初的有意义的音节了,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6至8个月的时候听到父母说“抱抱”,宝宝会马上举起手等父母抱。
妙妙的妈妈以为孩子的语言表达尚未成熟,不太可能听得懂成人的交谈,其实她忽视了孩子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所以,作为父母千万不能小瞧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否则将遭遇妙妙妈妈的尴尬。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说不出”,就以为孩子也“听不懂”,因此常常采取“俯视”的姿态和孩子讲话。而恰当的说话方式应该是一种“平视”的姿态——从孩子可以理解成人的话语意图开始,就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有语言理解能力的人和他们交谈;当孩子处于旁听者的角色时,也要像尊重和自己有同等认知能力的成人那样,顾及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孩子惧怕上幼儿园,就是因为家长无意间对幼儿园做了负面评价,影响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最初认知。
平视的视角和语言更有利于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格。只有平视才能比较清晰而准确地洞察孩子的语言发展、语言风格、个性气质,而在平视的基础上的恰当评价则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也许在直觉上,我们都会认为相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气质和个性上会更接近。但是,这个直觉是错误的。一对同胞兄弟从小在一起长大,另一对同胞兄弟因为某种原因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成人后,前一对兄弟的性格差异很大,而后一对兄弟的个性却非常接近。为什么?这是由于家长的日常言谈会影响孩子的态度和反应,而这些反应又会唤起和强化孩子的某些行为特质。前一对兄弟的家长对孩子的个性评价差异很大,而后一对兄弟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趋同。可见孩子的个性差异与家庭环境没有必然联系,却与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有密切的联系。
孩子的世界之丰富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俯视他们会让我们错过很多很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002158.html
相关阅读:玩具,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礼貌用语和孩子感恩的心
如何教宝宝学习英语?
童心是鼓励和呵护的
给说话推迟宝宝的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