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考语文复习题:李唐庄的沈家大院阅读及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李唐庄的沈家大院

孙守名

原以为李唐庄必然以李、唐两大姓为主,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从县志上看,“李唐”二字只代表着这个古老村庄的悠久历史,村庄的名字来源于唐代最为炫目的李氏大姓。到底是唐王的什么人流寓至此,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创立了李唐庄,为什么李唐庄到现在却没有李姓族人居住,县志语焉不详。

李唐庄依山傍水,村庄背后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绸缎般在天边飘舞,幻化成一道道柔美的线条。村南是一条由东西转而趋西北的唐王河,河水柔静,夹岸林木翁翁郁郁,堤岸绿草如茵,一派祥和静谧的景象。村庄的主道是青石板铺就的蜿蜒的路径,愈走愈深,愈深愈幽,愈幽愈奇,一直延伸到村中最末端的沈家大院。

沈家大院三排东西走向的红砖绿瓦的通房,再朝后是随地陡起的一座三层小楼,上端阁楼峭立,有点类似西方的哥特式建筑。西垮院两座厢房,房前樱树、银杏杂列,清幽雅致。东垮院不类中土建筑模式,房屋圆顶,红釉黑衬,远望森然。

这么大的院落县志上却没有记载,似觉可惜。不过,从古稀老人记忆中还能约略知道一些沈家的来历。沈姓原为大族,有明一代为官京城,因性情耿直触杵君王。眼看惹火烧身,沈氏立即上书乞骸骨。皇帝也落得顺水推舟,恩赐若干银两让其远离京师,转道来到李唐庄。沈家从此便在这儿定居下来,代代相传,烟火不绝。至民国之初,沈家二十八代孙沈东华为学京城,学识渊博,名震中华,沈家得以福星高照,大院得以重整修缮。再后来,北伐战争打响,大院屡遭兵燹,残落散败,断壁残垣,令人心悸。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沈东华命丧京师,沈家再次陷入败落。连年的战争让李唐庄风雨飘摇,沈家大院更是如水中飘萍。春天来临,一场瘟役,沈氏合家十余人口不治而亡。沈家老太悲天抢地,踮着小脚拄着拐棍前院后院乱转,若有所失,恍恍惚惚。好在春过夏来,瘟疫很快过去。沈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愁云惨雾仍笼罩着沈家人心头。若干年后,乡公所进驻沈家大院,沈氏一干人等被赶至西垮院内,不准随便出入。自此,沈家气断声吞,如残霞落日,再有没有了往昔的烈火烹油之势。

沈家东垮院的那些西式建筑,是在破四旧时被推倒的。众人响应号召,在一个春风殆荡的午后,无数愤青摩拳擦掌,奋力向前,排除万难,把这些个圆顶的建筑推倒在地,踏上一只脚,算是完成了一项杰作。这时,转眼四周看看,哪儿还有沈家人的踪影?

青山依旧,碧水长流。前不久,应邀前去李唐庄,东道主是该县的宣传部和文化局。进了李唐庄,映入眼帘的便是沈家大院的标志性建筑。主办方详细介绍了近几年县委县府两院花费巨资重修沈家大院的情况;还向我们透露,该县已向省级主管部门申报,欲将沈家大院列入省级文化遗产行列。

走进沈家大院,绿树成荫,屋舍俨然;青砖铺地,碧瓦映日。前院后院恢复了旧观,东西两院有一条甬道相连,道旁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群蝶留连时时飞舞。转入后院,杂花生树,馨香扑鼻。在一个角落处,看到一位穿着布衣拿着扫帚的中年人,他正一下一下缓慢地若有所思地扫着本已整洁的地面,头低低地,像个世外的得道高僧。我避开众人,走过去,轻声向他打探沈家后人的情况。那中年人的眼中似乎闪着捉摸不定的光,淡淡的,幽幽的。他长长地叹口气,央求我永远不要再提沈家后人,沈家人早已远走高飞。

出了大院,坐上车,向主办方说起此事。有位年轻人听后哈哈大笑,告诉我先前见到的那个人就是沈家的后人!我心中一阵悲酸,心想:也许那个其貌不扬的中年人心中此时也打破了五味瓶,正和我一样。

回头望,正是夕阳西下之时。群山苍翠,茫茫一片;沈家大院在苍茫中愈发显得森然肃穆。山峦叠嶂正离我远去,古朴典雅的沈家大院正离我而去,悠悠苍然的李唐庄正离我远去,日夜不息的唐王河正离我远去……可那个三十多年的中年人捉摸不定的眼光,却越来越清晰……

(选自《北方新报·国家地理》,有删节)

1.文章第1段和第3段反复提到县志对李唐庄的记载,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答: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1)村南是一条由东西转而趋西北的唐王河,河水柔静,夹岸林木翁翁郁郁,堤岸绿草如茵,一派祥和静谧的景象。

(2)那中年人的眼中似乎闪着捉摸不定的光,淡淡的,幽幽的。

答: 3.从全文看,“李唐庄的沈家大院”发生了哪些变故?请分点概括。

答: 4.文章最后一段,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uedu/xiandaiwen/1070642.html

相关阅读:《论读书》阅读答案
中学生课外阅读训练与答案:《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
有一种愚蠢,叫“用朋友圈试探人性”阅读附答案
无机材料大师严东升:生而为国 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