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②经事:常规之事。③论次:论述编次。
10.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君不君则犯 犯:作乱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 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D. 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11. 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
B.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学#科#网...
C.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字传记称“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D. 《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C. 《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2)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答案】10. C 11. D 12. C13. (1)礼于没有发生之前禁绝坏事,法规于坏事发生之后施行;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2)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谈不上创作,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解析】
10. 试题分析:当:当作。
11. 试题分析:《诗》《书》分别为“六义”之一,都属于儒家经典。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诗》《书》分别为“六义”之一,都属于儒家经典。
12. 试题分析:《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错。原文“非独讥刺而已也”。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未然”“难知”“故事”“整齐”和判断句以及介宾短语后置句的分析。
参考译文:
天地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里《春秋》了。《春秋》中,臣杀君 的有三十六 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国家政权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 里’。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一国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 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 之贼他也不知道。身为国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对付。作为一国之君和一家之长却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因为阴谋篡位和杀害君父而被诛杀,得一个死罪的名声。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做了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受了毫无根据的批评而不敢反驳。因为不通礼义的宗旨,以至于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做儿 子的不像儿子。做国君 的不像国君,大臣们就会犯上作乱;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就是没有伦理道德;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就是不孝敬父母。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 错。把这四种最大的过错加在这些人身上,他们也只能接受而不敢推托。所以《春 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主要经典著作。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恶于已然;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国家没有英明的国君,下层的贤才俊士得不到重用,孔子 这才写作《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 的法典。现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职守,万事已经具备,都按着 适当的顺序进行着,太史公所论述的,想要说明什么宗旨呢?”太史公说:《春秋》 歌颂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颂扬周王朝,并非全是抨击和讥 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大臣百官尽力歌颂天子的圣明功德,但还是不能把其中的 意义阐述透彻。况且,贤士不被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皇上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没 能流传久远,这是史官的过错。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 盛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 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谈不上创作,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于是编写《史记》。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 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 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 内心的思想。从前文王被囚禁在?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 厄,就写作《春秋》;屈 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 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 《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 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 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于 是,终于记述了唐尧以来 的历史,止于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而从黄帝开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uedu/xiandaiwen/1210336.html
相关阅读:有一种愚蠢,叫“用朋友圈试探人性”阅读附答案
中学生课外阅读训练与答案:《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
无机材料大师严东升:生而为国 阅读附答案
《论读书》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