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来说,打这个举动意味着排除,对于他不喜欢的东西,他就用打或者咬人、说“不”等等动作来表示,这里的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而是儿童意志独立的一个标志。但是,如果大人这时大惊小怪地训斥孩子:“不要打人!”孩子看到大人反映强烈,他就领悟到:“啊,这就是打人!”那么,孩子以后的打可能就是真的打了。
案例:我家有个刚满三岁的男宝宝,最近特别喜欢打人,每次带他出去玩,他总能找到攻击目标,有时看见远处的小弟弟,都会跑过去打一下再跑开。昨天带他下楼玩,他又打了一个坐在手推车里的宝宝,每次我都温和地制止他,他当时答应不打人了,可下一次又故态萌发。请问,我该怎么纠正宝宝的“爱打人”的行为呢?
辣妈支招:我每次去楼下花园里散步,都会饶有兴趣地观察周围的孩子,他们之间时常会爆发“战争”,有些小朋友会如你所说的那样搞突然袭击,有些小朋友前一分钟彼此还玩得很好,后一分钟就以拳头和尖叫互相示威了。我常开玩笑地说,看着他们,就知道1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语言匮乏和教化缺席的状态下是如何相处的。
按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的说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会进入一个“打人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孩子打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如果他本能地觉得受到了侵犯,语言能力又没有发展到可以有效地跟别人沟通,那就只好用拳头“说话”了;二是他不过是想跟别的宝宝交朋友,但又不知道怎么更有礼貌地跟人家说“hello”,只好“以武会友”。
所以,在宝宝出手打人后,只温和地制止他是不够的,还要向他示范正确的相处之道。下次他再出手的时候,记得跟他说:“你是不是想跟小弟弟做朋友啊?如果想跟他做朋友,可以握握他的手,也可以把你的玩具拿出来跟他一起玩。你看,你打小弟弟就只会把他弄哭。”这样,你不仅能让孩子知道“不该做什么”,更能让他知道怎么做效果更好,要知道,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坚持一段时间,他的攻击性行为很可能就会减少。
另外,我要提醒你的是,孩子常常出手打人,必然也会遭到反击,在他挨打的时候别过于心疼,不要轻易出手保护他,等他挨过打来向你哭诉的时候,告诉他,如果不想被人打,那也不要轻易打别人。对儿童来说,妈妈的多次温和阻止,或许都不如一次挨打的“自然后果”来得有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667455.html
相关阅读:鼓励“帮倒忙”的宝宝
对待孩子好坏行为家长要奖惩分明
当心孩子的四大高危性格
想要带孩子去塞班岛,有什么比较好玩的地方吗-
纠正孩子磨蹭拖沓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