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卫民
有一座很老的房子,
房顶上长一棵小树。
它朝上看——是蓝天,
它朝下看——是马路。
四周一个伙伴也没有,
它能向谁打个招呼?
连小鸟也不飞来唱歌,
小鸟都在森林中居住。
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
老是看那棵房顶上的小树。
我还有出去玩儿的时候,
它呢,它却不能移动一步。
我总是盼着那老房子漏雨,
好赶来修屋顶的叔叔;
那时,我就央求好心的叔叔,
把小树移栽到别处。
阅读驿站
一个孩子为一株长在房顶上的小树生出了一份可爱的忧虑。小树的寂寞是一个孩子眼中的寂寞——它“既没有一个伙伴”,也“不能移动一步”,所以,孩子盼望着有一天“老房子漏雨”,好央求修屋顶的叔叔“把小树移到别处”。这样的想象出自一颗天真、清纯的童心,它让我们在微笑中体验到一份诗意的感动。
阅读薛卫民
为自然和童年而歌(节选)
方卫平
薛卫民的童诗创作,有一点不免令人惊奇而又佩服,那就是他特别擅长在诗歌的节奏形式与它们的情感氛围之间实现恰到好处的调谐。他要一首诗动起来,于是它的句子就活泼地跳跃、游动和相互追赶起来;他要一首诗静下来,于是它的音步就平缓起来,轻收轻放起来;他要一首诗踏着舞步行进,于是它的节奏就优雅地回旋起来;他要它像散步一样悠然地走,于是所有的词语就松开手,轻轻松松地步行起来。
这样一种语言调遣的才华,不是我们能够在童诗作品里常常遇到的。
延伸阅读
读书“地下党”
薛卫民
我读书上瘾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欲望这种东西,你越禁,它就越强烈。于是年少无知的我,踏上了犯禁觅书之路。在这条道儿上,我结识了三五个志同道合的死党,我们结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纪律严明的小团体,自称读书“地下党”。我们就像地下党搞情报那样,用各种方式、从各种渠道找书,然后互相交换、传阅。我没能找到说猪好话的那本书,但我找到了“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他住在《水浒传》里;找到了“温酒斩华雄”的关云长,他住在《三国演义》里;然后就是好多现代小说:《红岩》《红日》《红路》《烈火金刚》《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从磕磕绊绊、囫囵吞枣,到行云流水、痛饮小酌,我的文字能力、语言功夫悄生暗长,最显著的标志是,不知从哪一天起,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弄得从前只对富贵权势家庭子弟留意的漂亮女孩子,也有了致我的微笑⋯⋯
大香蕉大土豆
梅子涵
我叫戴小桥。
可是你们最好不要叫我“大香蕉”,因为我们班级里的同学就是叫我大香蕉的。我不明白,爸爸妈妈给我起这个名字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想到别人会叫我大香蕉吗?他们总说我做事不肯动脑子,可是他们自己这叫做事动脑子了吗?我看也没怎么动。因为如果动的话,那么他们就应该想到,“戴小桥”一叫就能叫成“大香蕉”的。不信,你试试,戴小桥,大香蕉,戴小桥,大香蕉,怎么样,戴小桥——大香蕉吧?
可是妈妈说,这个名字不是她起的,是爸爸起的。而爸爸又说,他征求过妈妈的意见。但是妈妈说,征求意见不等于是她起的呀!征求意见是征求意见,起是起。他们两个每次发生争论,都是你有道理,我也有道理。我还从来没有看见他们两个你有道理、我没有道理的时候。这真是很了不起,不像我们小孩吵架了,被大人看见,被老师看见,要么就是你错,要么就是他错,要么两个人全部错,怎么会你有道理、我也有道理呢?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我的爸爸叫“大土豆”。他的名字当然不是叫大土豆,而是叫戴豆豆。可是人家从小到大都叫他大土豆。好几回,在马路上走,有人就哇啦哇啦地叫他大土豆,“这不是大土豆吗?你好!你好!”他们看见大土豆都特别高兴,弄得好些人都盯住我们看。大土豆说,那是他的小学同学,久别重逢。所以你说大土豆的爸爸妈妈做事动脑子了没有?我看也没动什么脑子。大土豆的爸爸妈妈就是我的爷爷奶奶。
妈妈说:“你爸爸妈妈给你起个名字叫戴豆豆,他们就没有想到你以后会长大?长大了还叫豆豆,豆豆,不觉得好玩吗?以后老了,就成了豆豆爷爷,老豆豆!”
爸爸说:“老豆豆怎么啦?老豆豆才可爱。”
“哈,老豆豆才可爱,老头子豆豆了还可爱,你以后成了老头子豆豆了千万别叫我和你一起出去,要不走在马路上,人家叫:‘老豆豆!老头子豆豆!’我的脸藏也
来不及。”妈妈说。
其实这个问题对我而言也一样,以后我变成老头子了,人家仍旧是叫我戴小桥,戴小桥爷爷,或者干脆叫我大香蕉爷爷,大香蕉老头子,那才有的好玩了!我的脸难道来得及藏?
妈妈说,你们两个刚好是一对活宝,一个叫大香蕉,一个叫大土豆,都是可以吃的东西。妈妈这么说的时候,一定觉得很有趣,所以满脸笑容。
阅读驿站
一个与名字有关的绰号,引发了主人公的一长段似乎漫无边际的“唠叨”——这是精力过剩的童年所特有的丰沛的联想和述说能量的外化。口语化的叙述语言中,孩子气的理直气壮和语流中不时出现的同语反复,把一个好动、机灵、充满活力的男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推到了我们跟前。故事的幽默是暗含在主人公童稚的叙述中的。比如故事起头的那句“可是你们最好不要叫我大香蕉,因为我们班级里的同学就是叫我大香蕉的”,发话人的本意是要强调“最好不要叫我大香蕉”,但他的强调却不但泄露了自己的绰号,而且无意中向读者暗示了这一绰号的合理性(因为班级里的同学都这么叫)。这种发话意图与话语实际效果之间的落差,使小说从一开始便进入到一种幽默的故事氛围中,并一直持续到结束。
阅读梅子涵
叙事的冒险(节选)
方卫平
你注意到了吗?在戴小桥独白般的叙述里,有时会闪过这样两个词语:“你们”和“你”。显然,戴小桥的所有故事,都是讲给“你”或者“你们”听的,这里的“你”可以是故事里的一个(或者一群)虚拟的听众,也可以是现实中的每一个读者,包括我们。也就是说,戴小桥的这些故事从一开始就像是面对面说给我们每一个人听的。
这是梅子涵的又一个巧妙的叙事策略,它把我们自然而然地吸引到作家的叙述中,并且让我们感到,“你”是重要的,因为故事里的孩子们在对“你”说话,而他们之所以对“你”说话,是因为他们信任“你”,因为他们愿意对“你”说话。
于是,我们只有面带微笑地坐下来,慢慢听戴小桥给我们讲他和他的伙伴们的故事。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584292.html
相关阅读:民间故事的由来特点和形式
利用识字敏感期四妙招
和宝宝一起读童话书四要点
教孩子唱儿歌的技巧
父母念书给孩子听的5个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