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这首儿童歌曲深刻表现了孩子们对友谊的渴望、对朋友的珍爱。从牙牙学语到入托,从上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个人对朋友的定义和重视程度会一直不停地变化。教师和父母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恰当对待朋友,会影响到孩子的童年是否快乐,成年后性格、情趣、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孩子们的友谊无处不在,邻居、同学、琴友……当孩子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朋友圈时,他玩起来快乐,学起来轻松。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他们的朋友圈是很不牢固的,两个好朋友有可能瞬间反目,甚至可能拳脚相向。然而第二天再见,他们又不计前嫌一起玩。但若是小学生或更大的孩子和朋友之间发生了分歧,友谊的恢复则要麻烦得多。
孩子学前和初等教育阶段的友谊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对孩子来讲,朋友是什么,谁才算得上朋友?男孩和女孩交朋友的模式有什么异同?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巧妙应对?《别让孩子孤独》一书就这些常见问题采访了很多父母和孩子,口述实录了他们的心声,并针对孩子在友谊方面常会遇见的困惑给出了行动指南。
正如一枚硬币总有两面,朋友也有好和坏之分。在《别让孩子孤独》这本书中,作者是这样给“坏朋友”贴标签的:一是淘气包。孩子交了这样的朋友并且如果以他们为榜样,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二是喜欢玩弄权势或自以为是的朋友。三是带来不良影响或者家庭价值观不同的朋友。四是你不喜欢的朋友。当孩子们交往到这样的“坏朋友”或为交了这样的“坏朋友”进退两难时,家长要客观看待:有些问题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自行解决,有些则需要大人和孩子一起正确处置,关键是要认识到问题并知道怎么做。
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各不相同,有的特别爱看电视,有的喜欢画画,有的不受节制地吃甜食冷饮。如果你的孩子刚好交了志趣不同的朋友,他可能会产生焦虑。比如,为什么他可以吃很多糖而我不能,妈妈说多吃糖会蛀牙是否是错的。作者的建议是,父母应以容忍和开放的心态,与孩子一起接受朋友与自己的不同,帮助孩子由此发展自律能力。
如果孩子想拒绝他不喜欢的朋友,做家长的可加以支持,但注意不要编谎话。
朋友不仅可以是真实的,还可以是非人、虚拟的朋友。想象中的小猫、小狗都可成为孩子们独处时交流的对象,芭比娃娃更是众多女孩的好伙伴。孩子们常常以虚拟朋友为伙伴,扮演角色或编故事,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非常有利于认知发展。父母听到孩子在自言自语或者兴奋地和“小矮人”或“白雪公主”对阵,最好多加以鼓励,千万别一声断喝。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朋友,孩子们更是如此。他们不停地变换环境,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然后离开熟悉的小伙伴,到一个陌生的学校念小学,拥有或交往朋友可以帮助他们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在《别让孩子孤独》中,作者详细解释了朋友对低龄儿童的重要性:提高熟识性和安全感、玩得快乐、做更多的游戏、获得经验和自信等。你可以尝试《别让孩子孤独》这本书中介绍的方法,帮助孩子正确交朋友,使孩子变得更加合群,在他们的小圈子中更自在、更积极。
朋友并不是你想要就能要得到的,孩子也面临这个难题。家庭、学校、兴趣、爱好、容貌、举止等既可能是成为朋友的有利因素,也可能恰好是玻璃天花板,可望不可即。女作家张爱玲在圣约翰中学读书的时候,父母离婚,她在继母的目光下生活,被迫穿继母的嫁前衣,内心很自卑:“那段时间是不愉快的,也没交什么朋友”。择校、中途转学、插班或家境与同班同学相差甚远的孩子,往往会产生较大的交友压力,家长和老师需要循循善诱,关注孩子心理变化。
然而,正如单身没什么不好一样,作者提出,如果孩子就是没有朋友,在某种情况下也没关系,如孩子生理或心理年龄还比较小、是个自来熟、曾经历情感挫折、早慧等。如今,在城市,“独二代”、“独一代”孩子占了主流,双职工父母、低龄儿童教育者不妨都来读读《别让孩子孤独》,因为这本书为孩子们正确交朋友和恰当处理朋友关系提供了很多帮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502585.html
相关阅读:孩子学新事物家长应耐心
幼儿阅读内容应简洁浅白
家有男孩,如何养更出色?
幼儿学国学要“学之有道”
我家有个乖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