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孩子阅读能力的养成,不在于家中书的多少,在于父母精心的讲述。你只有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播下读书的种子,才能获取他成长的果实。
我们民间有个古老的习俗——“抓周”。小孩子满周岁时,在炕上放了各种玩物和生活用具,任孩子爬来爬去地抓。老人们说:若抓着铜钱,将来会经商;抓着刀枪,将来喜欢习武;抓着笔墨,将来自然爱好读书做学问了。
其实“抓周”不过是个乐呵,是大人们对孩子的将来寄予的一种希望。孩子爱不爱读书,不是“抓着笔墨”那样简单的事。在现代信息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读书、求知、获取谋生的技能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必须跨越的坎。帮助孩子顺利地跨越这道坎的首任教师,只能是父母。因为阅读能力是后天培养的,不是“抓周”抓到的。
阅读从小开始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幼儿最初的阅读是从听故事开始的。一代一代的母亲出于本能,当宝宝还在襁褓中或者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她们就把从老辈人那儿听来的故事一遍遍地讲给孩子听,会把身边的乡土人情加上自己儿时的梦想编织成美妙的童话灌输孩子。那么在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十分丰富的今天,故事不再是妈妈们口传心授给孩子,而是被美丽多彩的图画书所代替。幼儿的眼睛和耳朵,视觉和听觉同步地被调动起来了。
两岁之前的幼儿正处在语言的萌芽期,也被称为是前阅读期,他们把图书当玩具用手拍打玩耍,也能够指着物体示意,用身体的动作代表语言。比如:看到书上画的电视,他会用眼睛在屋子里寻找,然后手指着电视。看到书上的笑脸,他会做出笑的模样。那么,父母给他读书、讲故事,主要是培养他的语言能力,帮助他学会正确地说话。
新西兰图书馆员多罗西?怀特说:“图画书是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图画书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儿童时代的感受,也将影响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想象力。”
两岁之后,幼儿的智力借助语言的翅膀迅速发展。他们会一边翻书一边自言自语地“念书”,还经常要大人给他讲听过无数遍、已经相当熟悉的故事,甚至要求大人指着画书上的字,一个一个读给他听。这是幼儿在从熟悉的故事中,验证自己的预知能力,并获取自我、树立自信。
随着幼儿一天天的成长,图画书与玩具一样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但是,对幼儿来讲书与玩具又有本质的不同。玩具能够组合,能够改变形状,可以发声,可以是动态的,幼儿独自就能玩耍,在自娱自乐中开动脑筋,玩出新意。
书却不同,它是无声的、静止的、平面的,很少有幼儿能自己看上好长时间的,需要亲子共读。在父母生动激情的讲述中,能激发幼儿对图画书的阅读兴趣,帮助他提高感受和理解能力,逐渐学习领会新知识。在亲子一问一答的交流中,让幼儿感知各种特色的书面语言,增加词汇量,并把书中的故事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不断地充实扩展着自己的知识经验,逐步完成社会化发展。可见父母的启蒙有着不能忽视的作用。
做生意的周先生夫妇,很注意对宝贝儿子的培养。从儿子一岁起,他们就买了大量最新的益智图书和玩具,整整摆放了一屋子。现在儿子已经上大班了,对书一点兴趣也没有,整套整套的新书连封盒都没有打开。儿子成天不是玩枪炮,就是打“游戏”。也难怪,周先生夫妇俩忙自己的生意,根本就没和儿子一起读过书、讲过故事。儿子怎么会对书感兴趣呢?
作家孙友田的故乡在黄河故道边,他小的时候家里的日子很苦,母亲不识字,家里也没有书,然而精神生活却很丰富。母亲用“明月星光陪伴”他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他的想象。于是,他在母亲绵绵不断的歌谣和故事中长大。正如他在优美的散文《月光启蒙》中所说: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这又一次证明了,孩子阅读能力的养成,不在于家中书的多少,在于父母精心的讲述。你只有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播下读书的种子,才能获取他成长的果实。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1019063.html
相关阅读:孩子学新事物家长应耐心
幼儿学国学要“学之有道”
家有男孩,如何养更出色?
我家有个乖苗苗
幼儿阅读内容应简洁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