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乞丐的墓志铭
[德国]奥皮茨
我毕生不一个家,
逝世后倒有了住宅,
时我赤贫如洗,
死后倒富饶起来;
我终生只是在流亡,
宅兆给我个安眠处,
活着时我衣不蔽体,
当初却裹上殓布。
(钱春绮译)
【赏析】
奥皮茨不仅是一名诗人,仍是一位文艺实践家。他写过《德国诗论》,说明诗歌的来源、义务,诗人的社会位置和义务;同时提出德国诗歌的尺度,鉴戒的模范;反对滥用外来词汇,主意纯粹祖国语言,诗人有设想的自在。这部著述对17世纪德国诗歌的发展发生了影响。此外他还翻译了荷兰诗人海因西斯、英国作家约翰•巴克莱以及索福克勒斯、塞内加等人的作品。他在《战役灾害中的慰诗》中以亲自阅历描述了“三十年战斗”初期国民的灾害跟苦楚,表白了对战争的憎恨与对和平的盼望。
咱们权衡一个社会是否适于人们生活,衡量一个国度政治好坏的标准应当看它能不能让它的人民生涯幸福。
但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流落、逃亡、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无家可归;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场景……生前居无定所,只有死后,才有了可以安息的坟墓,才裹上了能够蔽体的殓布!这是多么悲惨悲凉的运气,如许虚假冷淡的世界呀!
这是一首很好的政治讥讽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对事实和社会弊病进行讽刺和批驳。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通过乞丐的独白,又应用对照的伎俩,把他生前的境遇与死后的情形——对比,短短多少句,让我们看到了乞丐生不如死的悲惨命运和这个社会的虚伪与不人性!(张露华)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92177.html
相关阅读: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译 赏析
张衡《归田赋》原文及翻译 赏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昏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