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_全诗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描写秋天的诗句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出自南朝诗人的《捣衣诗》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赏析
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之句驰名后代。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景名作《捣衣》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坦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而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颂,其中有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可见古代捣衣的详细情景。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慨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域,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主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起因是因为风波之阻,正反应出特定的地区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光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前提所造成的妨碍,后者重在表白思妇内心的感触,在类似中有不同的着重点。

三四两句写暮秋风景。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川,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节令渴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接洽,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面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气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季节了,设想中含有无穷怀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岂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扬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干回到本人的家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揣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赫然,而且因为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名义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悼念远人的情感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凄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浮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凑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心坎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该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假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流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心,将捣衣的举动所包括的蜜意深情进一步表示出来了。

诗题为“捣衣”,但跟前面所引的谢惠连的《捣衣诗》详细刻画捣衣劳动的写法不同,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简直不涉捣衣本题,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旁边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标题。只是此篇旨在抒写捣衣的女子对远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自身则不作正面描述。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怀颜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86668.html

相关阅读:《江上》译文注释_《江上》点评_王士祯的诗词
送魏万之京 李颀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瑞鹤仙?秋感 吴文英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