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夜来熏风起,小麦覆陇黄_全诗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描写夏天的诗句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出自唐代诗人的《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蒲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壮年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擅自愧,尽日不能忘。

赏析
《观刈麦》是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难、生涯贫穷所写的一首,作品对造成人民贫苦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责备.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安居乐业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不忘本的封建官吏的人性主义精力。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响马、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害也晓得得最明白: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氛围。"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件就产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吐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熏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夫的悲痛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详细的一户人家来展示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随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跟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述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犹如笼蒸,上面犹如火烤,然而他们用尽所有力气挥动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仿佛完整忘却了酷热,由于这是"虎口夺粮",时光必需放松呀!舍不得糟蹋。气象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极力苦干,就怕挥霍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行将得手的麦子的爱护水平。"惜"字在这里用得十分好,是用一种违反人情世故的写法来凸起人们此时此地的情感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档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如许累,而播种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措施呢?当初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穷途末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田地。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产下呈现如斯悲惨气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标题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涌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怀也偏偏是更着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运气却有着严密的接洽。今日悲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苦繁忙的刈麦者;又安知本日辛劳劳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有有沉重的捐税在,劳动听民就永远解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轨制提出了尖利批评,对劳动人民所承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个别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感到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异太大了,本人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切反应了劳动国民的思维情感,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础特色是不带任何夸大地、如实地描写事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形成强烈对照。前者固然苦、虽然累,但他们临时仍是有盼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局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讨论,这是白居易很多讽谕诗的独特路数。这首诗的谈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示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全部官僚贵族社会的模糊批驳。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岂非不应当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天子管的,白居易无奈公然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到达讽谕的目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84569.html

相关阅读: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夏词 智生
《【双调】大德歌 夏》译文注释_《【双调】大德歌 夏》点评_关汉
晚晴 李商隐
夜来熏风起,小麦覆陇黄_全诗赏析